所有人此刻都用疑惑的眼神看著張遙。
張遙只好解釋道:“因為我家就在這兒,而且這附近大山裡,有很多我可以利用的資源。
這裡的土地、勞動力,我也可以利用起來,從而省下不少的成本。”
工作人員繼續追問道:“可是你要把貨物運出去,或者採購裝置,物資也不方便啊,這樣帶來的隱形成本也不低,這真的划算嗎?”
張遙擺了擺手,道:“我考慮划算不划算,考慮的不是經營成本,而是考慮我做的這些事情,能不能帶著整個村子發展起來。
只要在我賺到錢的同時,還能帶領著這個村子發展起來,那就是划算。
如果我找一個距離縣城比較近的地方建廠房,可能交通等各方面都比較有優勢,可這個貧窮的山村,還有發展起來的可能嗎?”
眾人聽到這裡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格局小了,他們想的是如何節約成本,人家張遙想的是如何帶領全村致富。
他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道:“可以,可以,年輕人很有思想,一定會越做越好的。”
其實他們說的不一定是他們想的,他們想的是張遙把廠房建在這麼偏僻的地方,不方便他們管理,更不方便他們上門審查。
張遙在這裡建廠的成本,絕對比在縣城附近隨便找個地方辦的低的多,即便諸多不方便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卻各有利弊。
如果真的認真權衡一下,那肯定是在這村裡辦廠更有優勢。
首先土地的租金他就可以省下一大筆,其次就是村民們無條件的支援,在外面招的工人,絕對不可能像本村的村民幹活一樣認真。
他們是全心全意的在幫張遙,不會把自己放在員工的位置上,而是會像為自己幹活一樣好好幹,責任心特別強。
當然相應的,張遙也不會虧待他們,賺到的利潤絕對有他們的一部分,而不是隻有死工資,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確實是在為自己幹活。
除此之外,就是資源的利用,無論是山裡山貨的採集,還是農作物的種植和收穫,再到把他們收購過來,都可以節省下許多的時間,方便了村民,也方便了自己。
何況他未來的所有發展計劃都在村裡,他創業的一切基礎也是村子,如果脫離了村子,那不就等於什麼都沒有了嗎?
不過這些工作人員本來也不瞭解情況,他們來了也是做自己的工作而已,自然理解不了張遙所想。
哪怕張遙把自己的心中所想都說出來,他們也未必能理解得了,甚至有可能會感覺他在白日做夢。
這個時候告訴他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帶領村民致富,他們自然也就無話可說了。
這句話是萬能答案,這麼正能量的事情,即便他們不相信,也不好意思反駁。
吃過飯之後,張遙把他們帶到了建好的廠房裡,讓他們審查食品加工車間。
張遙申請的是食品加工許可證,所以要求會比較高一些,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在建設加工車間上下了本。
不過如果這樣還達不到要求,他可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申請小作坊加工許可,這樣要求就不會太高了。
工作人員認認真真的看了一會兒後,便對張遙道:“搞得不錯,桌椅裝置都很齊全,只要注意一下工藝流程,以及衛生就行了,以後我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考察評估一次。”
張遙聽到這話後,立刻追問道:“那這麼說,我這個食品加工許可證是不是可以辦下來了?”
工作人員道:“你這個加工車間本來就是新建的,桌椅和裝置都是新的,沒有辦不下來的道理,接下來你只需要提供一下員工的健康證就可以了。”
“好的,今天辛苦你們了,讓你們這麼遠跑一趟過來。”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你能合法合規的去做這些事情,已經很難得了,何況你還是為了帶領村民們一起致富,我們沒有不支援的道理。”
工作人員對食品加工車間進行了拍照留檔,讓張遙簽了字,他們今天的審查工作就算完成了。
他們做完了該做的事情,便都上了車,踏上了回程的路。
接下來下證還需要一兩天的時間。按正常流程,這期間還需要向管理部門提供員工的健康證明。
好在張遙有先見之明,提前讓他們都辦了證,直接把證明交了上去。
所以接下來只需要等著發證就可以了。
有了合法的證之後,食品加工的工作就可以開始了,以後賣的東西都不再是三無產品,等於有了一定的保障。
張遙看著漸漸遠去的車子,道:“還好,這頓飯沒有浪費。”
蘇魂這時問道:“既然證的事情解決了,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呢?”
張遙思考了幾秒後,道:“之前不是說要做餘甘子果脯嗎?從明天開始就可以讓大夥上山採餘甘子了,咱們收回來之後就可以一邊加工一邊賣了。”
餘甘子每年都會結很多,最後這些果子的下場就是掉在地上爛掉,與其讓它落在地上壞掉,不如讓把它們採回來利用起來。
何況這種東西無論怎麼採,他都不受影響,今年採完了,明年還會再結,只要樹還活著,就可以年年都採。
下午收黃芪的時候,張遙把收購餘甘子的訊息告訴了者多村的村民們,他們挖黃芪的時候如果遇到了餘甘子,可以順便採摘下來,然後一併揹回來。
餘甘子山上到處都有,包括周圍其他村子也有。
不過張遙現在的生產效率有限,加上每天銷售數量有限,所以他並不敢大量收購。
他只能一邊收一邊做,然後一邊賣,如果收多了賣不掉,最終只會被浪費掉。
正因為如此,採摘餘甘子的任務,也只能交給者多村,只有者多村的採摘效率滿足不了需求的時候,他才會選擇向其他村子釋放一些機會。
所以,者多村的機會其實在各方面都要優於其他村子,只有他們幹不了,其他村子才有機會。
這也怪不了張遙,誰叫他本來就是者多村的人,當然偏向於本村。
不過者多村本來就只有20來戶人家,人口本來就有限,如果讓他們承擔各方面的工作,他們自然也是吃不消的。
所以這個時候,其他村子就能吃到者多村不願意吃,或者是吃不下的機會了。
其實到目前為止,整個南山區因為張遙的事業而獲得好處的,首先是者多村,然後是南洛村南洛村,然後才是其他村。
南洛村因為距離者多村近,而且還是村委會的所在地,再加還有蘇大年這麼個曾經的小學老師,自然讓他們吃到了者多村吃不完的任務。
之前收松茸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因為者多村撿的松茸滿足不了需求,然後再輪到南洛村吃上了這一碗飯。
而其他的村小組,直到收購木耳,香菇和白參的時候,他們才喝到了第一口湯。
不過接下來收購的農產品,則會直接面向所有村子。
大部分農產品的存放週期是比較長的,只要曬乾脫水之後,基本上可以放很久。
不過以他們的儲存條件來說,變質的可能性會很大,而且他們還不會重視。
為了保證食品的質量,張遙即便自己賣不完,也願意提前收購這些農產品,即便短時間內賣不完也可以好好儲存起來,然後慢慢的賣。
只要這些農產品不是生鮮產品,基本都可以儲存很長時間,加工包裝的工序也不會太難。
所以只要慢慢賣,就不用擔心賣不完,即便真的賣不完,大不了最後把它們做成飼料喂牲口,最後把豬養大了也能回點本。
當然其實他目前收購的這幾種農產品,本身每家的產量都不是很高,每家都只會種一點點,有一定的稀缺性。
蘇大年不僅收起來比較難,而且每天三輪車也拉不了多少,一樣可以做到一個循序漸進。
不到兩天的時間,食品加工許可證果然辦下來了。
而這個時候村民們也採回來了一些餘甘子,張遙立刻召集了人手,讓做餘甘子果脯比較專業的工人,開始加工餘甘子。
蘇魂因為之前和奶奶一起做過餘甘子的果脯蜜餞,所以被被張遙要求參與了指導和品質監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