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帝國崛起

第369章 新農業部對抗巴統

從1964年開始,聖赫塞就一直在物色新的農業部部長,經過多輪篩選,多次集體討論,確認此前擔任拉潘帕省農業部部長的柯林達斯·艾迪遜將成為出任內閣新農業部部長。

艾瑞克·帕羅教授成為農業部第一副部長,其他兩名副部長分別是前雷里奧斯高官維克多·雨果,前阿根廷農業信貸銀行副行長蘭斯洛特·卡斯帕拉。

柯林達斯·艾迪遜曾是阿根廷農業科學院院長,還是阿根廷農業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主導了阿根廷農學類大學建設,參與了阿根廷22所農學類大學的籌建工作,是查科大平原開發計劃,安第斯開發計劃,巴塔哥尼亞農業開發計劃,阿根廷水稻推廣計劃,梯級水電開發計劃等多項重要計劃的實施人之一,是科恩內閣少有的學者型部長。

艾迪遜建立大學-科研院所-生產基地三位一體,推行農機合作社模式,

副部長瑞克·帕羅教授是艾迪遜的重要助手,第二任阿根廷農業大學校長,老達洛斯是第三任,瑞克此前的職位是查科省農業部部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農業部部長。

在查科省任期完成棉花種植面積擴大計劃,引進以色列滴灌技術解決乾旱問題,布省任期推動百萬公頃高產田計劃,並推動建立阿根廷農產品質量檢測標準體系。

查科省農業開發集團與印度合作開發抗旱棉花品種,換取進入英國紡織市場準入資格證。

維克多·雨果在雷里奧斯省期間任期間協調完成相簿曼-聖地亞哥鐵路支線建設,推動柑橘類水果出口加工區建設,協助解決土地權屬糾紛237起。

蘭斯洛特·卡斯帕拉,在農業信貸銀行推動建立生產週期信貸模型,試點農機具融資租賃,推出農業保險衍生品,設計階梯式貼息貸款,構建合作社-銀行-政府三方擔保體系,推動阿根廷成立農業風險投資基金。

而新部長艾迪遜博士不僅以其卓越的專業知識聞名,還因為他對阿根廷農業教育體系的巨大貢獻而備受尊敬。

艾迪遜博士卸任農業大學和其他職位後,去了改革最溫和,也是聖赫塞控制度最高的拉潘帕省擔任農業部部長,兼任拉潘帕農業科學院院長,布蘭卡農業院院長,參與組織了20多項重要科研專案,利用農業科學院和當地大學資源,發展如轉基因大豆,雜交水稻,耐寒蔬菜,耐旱玉米,克隆羊,新大白豬專案,拉潘帕省地跨阿根廷南北,是阿根廷最重要的農業部科研基地之一。

布蘭卡農業大學目前的發展水平不次於阿根廷農業大學,聖羅莎農學院,奧托農學院,也已經具備了更名大學的實力。

作為後繼者,艾迪遜博士必須在鋼刃上改革,將阿根廷農業將從傳統粗放模式轉向科技驅動型現代農業體系,責任重大。

達洛斯領導的農業部,是流血的土地改革,是震驚世界的糧食產量四連漲,是阿根廷化肥工業的徹底崛起,是農業外匯暴漲的時代,也是美利堅持續打壓阿根廷農業的時代,農業部還是死亡比例最高的內閣部門,農業部和它的分支機構有上千人死於衝突和刺殺。

達洛斯曾被稱為“死神部長“,他的部長辦公室懸掛鐮刀與衝鋒槍交叉的徽章,目前仍然保留了下來,甚至成為農業部的新標識。

達洛斯的作風與必隆時代,軍事混亂時代,弗朗迪西時代完全不同,從溫和老部長變身地獄惡魔的行徑,甚至讓人懷疑是否被路西法附身。

很多被鎮壓者形容達洛斯時代是血色的,那時候的達洛斯將阿根廷的天空染成一片血色。

激進改革時期,被地主和他們的私兵殺害的農業技術員高達217人,土地改革工作人員694人,還有建設兵團士兵和防務軍軍隊士兵692人因為鎮壓暴動陣亡和受傷。

農業科學院的首批12名農科院專家赴任地方,6人遭投毒,好在攝入量輕微搶救及時,後續都沒有出現身體問題。

拒絕土地重分配的莊園主,他們的土地由防務軍的坦克犁地後強制分配給當地農業合作社播種,當時的很多建設兵團配備了1個機槍班,用於鎮壓反抗暴動的地主殘餘勢力。

被髮配巴塔哥尼亞牧羊的地主數量超過200人,達洛斯曾建立五重清算制度,第四級就是發配巴塔哥尼亞牧羊,第五級是組織反抗,如果死人的話,最高審判是公開絞刑,沒死人的罪罰投入監獄,3年起步。

達洛斯還曾徵用地主犯罪者作為高危作業勞動力,如國產化肥廠的生產運營工作,1961年12月,阿根廷首座國產合成氨化肥廠,布宜諾斯艾利斯化肥廠因為裝置故障,氨氣洩漏事故死亡114人,其中一半是地主和他們的劊子手,這也是阿根廷農業史上最慘重的日子之一,達洛斯在1個月時間獲得了超過500次死亡威脅,比過去1年還多10倍。

1962年2月份的全國農業會議上,他發表的講話總結是:“每噸尿素背後有1.5條人命,但阿根廷的餓死率下降了300%”,震驚全阿根廷,化肥廠事件讓此後的阿根廷土地改革基本進入穩定平緩階段,沒有采取太激進的措施,緩解了矛盾。

1963年6月,阿根廷南部發生特大級雪災,達洛斯跑到全國軍事委員會,請求聖赫塞命令軍隊用裝甲運兵車強運種子,因此項行動,凍死士兵27人,凍傷600多人,但因此保住了南方280萬噸小麥和玉米的收成。

農業報紙聲稱,這是阿根廷版“冬天不會到來“戰役,聖赫塞本人不得不親自釋出道歉宣告,表示對南方天氣預估不足,後續防務軍南方軍區士兵開啟了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禦寒保暖設施建設,開發設計各種極地級別的防寒作戰服,並在安第斯山地進行部隊訓練,佔領火地島行動因此受益。

“土地只認鮮血與糧食,不認眼淚“,這是達洛斯在1963年年度總結會議上說的話,儘管是大實話,達洛斯卻也因為多年的負面新聞,加上年齡問題,不得不宣佈提交辭呈,不會繼續謀求內閣任職,讓很多他的敵對者和迫害物件,都暗地裡叫好。

“阿根廷農業部的每一粒麥子都沾著腦漿”,成為流亡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地主聯盟宣言,他們大肆批評達洛斯並與曾經的敵人必隆聯合起來,而達洛斯的支持者說,“他讓阿根廷人第一次吃飽飯,代價不過是幾具屍體罷了”。

1964年的達洛斯開始了大規模的緩和工作,內閣頒佈特赦令,很多因為土地犯罪輕微或者無犯罪記錄的地主提前出獄,大量人員獲得減刑,死亡名單補償工作也開始大規模進行,不少死亡人員後代獲得大量補助,移居外國的也進行了補償。

他的對手們形象的稱呼農業部比國防部還殘暴,建設兵團曾接受農業部和全國軍事委員會的雙重領導,確保在執行農業專案時擁有足夠的安全保障。

阿根廷軍事電視臺和農業部廣播臺都是一起播送的,一段時間內軍農合一的阿根廷在達洛斯時代大量出現。

好在軍隊專業化建設階段後,建設兵團退出軍隊機制,與地方行政機構合併,武器裝備也大量轉入地方警察部隊。

1965年《阿根廷國防現代化綱要》要求陸軍全面轉向機械化作戰,建設兵團的半軍半農模式已經成為負擔。

艾迪遜聯合內政部推動《阿根廷建設兵團轉型法案》,正式撤銷建設兵團武裝編制,士兵轉業為農業工人或轉入地方警察部隊,基本完成歷史使命。

國防部聯合農業部出臺建設兵團改制法案,允許軍官和士兵成立新村莊和農場,優先承包國有農場。

財政部設立兵團轉型基金,提供低息貸款和技術培訓,全國成立1200個兵團轉型合作社。

原兵團耕地80%移交新成立的農業合作社,20%劃為國有示範農場,如第1機械化農墾師轉型為聖赫塞市農業開發總公司,全阿根廷30多個建設兵團,50萬兵團成員改組形成30個新的農業開發公司,主導高附加值產品,國有示範農場,由轉型後的農業開發公司經營,用於技術推廣。

安第斯工程兵團轉屬阿根廷水利建設局,成立安第斯建設工程公司,參與聖克魯斯水電站建設。

原建設兵團司令部改設為查科農業特區管理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管理。

阿根廷武裝警察部隊接收12萬支步槍、300輛裝甲車,組建農村快速反應支隊,武裝警察部隊實力大大增強。

阿根廷農村人口已經增長到3900萬,佔阿根廷總人口的63%左右,各地的農村人口擴張非常快,特別是查科大平原地區的農村人口,佔比超過8成,而且是阿根廷新生兒貢獻的主力,增長非常迅速,城市人口則是控制在2300萬左右。

去年阿根廷農村流入城市人口超過30萬,僅次於外國新移民數量,而阿根廷農村人口還在繼續增加,避免無序城市化,鼓勵農民定居,農村人口第三胎起享受土地繼承優先權和教育補貼。

科恩內閣的農村發展戰略是相當成功的,不僅糧食連年增產,而且人口擴張速度遠遠超過城市,很多以前沒人的地方都變成了村莊,變得繁華起來。

從資料上來看,阿根廷開始逆城市化,就目前來看,完成目前的工業化建設,2300萬已經差不多足夠,接下來的幾年會增長到3000萬規模,而農村的人口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達到5000萬規模不是問題。

去年美利堅的農村人口仍然有5400萬,法國農村人口也有1200萬,英國也是1200萬,義大利農村人口1800萬左右,聯邦德國農村人口1500萬,民主德國農村人口500萬,其中聯邦德國總人口約5800萬,民主德國人口1700萬。

查科大平原開墾計劃和潘帕斯南部平原為了防止演變成美利堅的黑風暴災難,繼續在推行輪作制,防護林,按田字格佈局,每500公頃耕地設50米寬混交林帶,防止土地荒漠化。

成熟農業區則廢除輪作制,以增加糧食產量。

查科大平原主攻大豆、玉米、棉花出口產業,複製美利堅中部農業模式,巴塔哥尼亞發展耐寒畜牧羊毛、羊肉與溫室農業,安第斯山區發展梯田農業與水電結合,借鑑義大利阿爾卑斯山區經驗。

阿根廷統計農業人口和城市人口數量時,一般把城市郊區的農業人口也統計在內,如布蘭卡市也有差不多80多萬的農業人口,可以為城市供應糧食和蔬菜,水果,肉類,大部分工業城市的郊區都形成了都市農業帶,可以保障糧食供應並抑制物價波動。

農業部將繼續完善土地政策,確保土地資源利用更加合理,完善農業信用社建設,建立農村金融體系,鼓勵和支援集體農莊的發展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生活水平,也保障農業公司的利益。

經過數年的發展,阿根廷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利堅的重要農業出口國,開始廣泛應用現代農業技術和機械,綠色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非常大。

在玉米,小麥,大米,牛肉,豬肉,羊肉,奶製品,水產品,蔗糖,水果,棉花,菸草,堅果的出口方面都排到了世界前三,大豆的種植量和出口量也在迅速上升。

阿根廷最近幾年持續最佳化農產品出口結構,開拓了更多的國際市場,農業部門的外匯收入持續增加。

去年阿根廷玉米產量達到了1700萬噸,大豆產量開始顯著增長,達到了300萬噸,玉米和豆粕為牛和豬的室內養殖場提供了重要飼料,小麥產量達到2200萬噸,在羅薩里奧建設阿根廷最大豆油,玉米油,和花生油精煉中心,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生豬存欄量達到1200萬頭,這幾年發展非常快,養豬業正在經歷從傳統的家庭養殖,傳統小農經濟向更集約化、專業化養殖模式轉變,室內肉牛存欄量佔比也飛速提高。

艾迪遜博士與國際組織合作密切,加強了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機構的合作關係,力求為阿根廷農業發展爭取更多資源支援。

此前的菲律賓奇蹟稻專案,以及與新華夏合作的水稻專案建立更深一步的合作,良種培育工作為阿根廷糧食增產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新農業部計劃將阿根廷打造成為全球農業創新中心,其中農業部旗下的潘帕斯穀物集團成為阿根廷水稻種子創新的主要參與者,這是一家年產值超過5000萬美金的大型農業集團。

艾迪遜博士領導下的農業部將致力於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增強阿根廷農業系統的抗災能力。

同時,農業部將繼續最佳化化肥、農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補貼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同時將補貼與真實貧困水平掛鉤,防止補貼濫用,且將補貼用於阿根廷國產產品。

阿根廷拖拉機數量從1960年的20萬臺增至1965年的135萬臺,增長了6倍不止,其中大部分是國產拖拉機,阿根廷本土拖拉機產量已經達到了30萬臺。

唯一的麻煩是國產拖拉機故障率比較高,好在國產拖拉機廠建立了規模比較大的維修售後團隊,讓很多農民願意用價格更低的拖拉機,而且最近兩年國產拖拉機的故障率已經大大降低。

艾迪遜部長日記裡在就任農業部部長時,寫下了:“要麼讓阿根廷的麥田長出晶片,要麼讓我們變成另一個巴西”

確保農產品最低收購價,保護農民收益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推動農村地區建設更多的農產品加工廠,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改善農民收入,強制要求農業公司僱傭本地農民比例要達到3成以上。

此外,艾迪遜博士還將利用他在阿根廷農業大學及其他農學高校的經驗,完善農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為新一代阿根廷農民提供更多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會,建立完整的職業農民認證體系。

如巴塔哥尼亞側重耐寒作物,查科平原強化節水技術,安第斯梯級水電站配套滴灌管網,避免陷入越生越窮陷阱。

農業部計劃在烏斯懷亞建立全球最大抗災種子庫,以對抗巴統禁令對阿根廷的影響,並與財政部成立設計農業風險基金,內閣注資和期貨市場聯動,對大豆、牛肉價格設定保底收購價。

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正式名字是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是1949年11月在美利堅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的,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統。

美利堅、英國、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都是成員國。

巴統甚至有新華夏委員會,1952年成立,是對新華夏實行禁運的執行機構。

歐美聯合對新華夏禁運,巴統對新華夏的禁運管制甚至高於蘇聯,這個禁令實際上一直實施到21世紀,直到新華夏成為全球最大工業國之後,仍然有繼承協定生效。

巴統的宗旨是執行對社會國家的禁運政策,當然也包括美利堅的潛在威脅者。

中情局曾評估巴統未能阻止新華夏的核計劃,是美利堅最大失敗之一,引為民間笑談。

禁運產品有三大類,包括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戰略產品。

巴統禁令禁運專案達到400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國家都在隱性禁令內,《1965年巴統對阿禁運清單》顯示,其中針對阿根廷的禁令就有300多個。

阿根廷透過民用專案引進受限技術,如進口日本精密機床發展汽車工業,從歐洲引進合成氨技術,好在阿根廷和歐洲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巴統禁令很大程度上是美利堅禁令,而阿根廷一直在避免大規模引進美利堅技術,透過歐洲走私獲得不少關鍵工業技術。

......

為了防止統一民族黨單一執政黨腐朽風險,阿根廷正式透過成立阿根廷國家廉政公署,用於打擊內部腐朽問題。

國家廉政公署是一個與所有的機關相脫離的獨立的反貪機構,由專員、副專員及其他委任人員組成,公署一把手地位和內閣部長相當,為國家最高權力委員會成員,可以對包括總統,內閣部長,各省高官在內的成員進行徹查,最高任期6年,無法進行連任,但彈劾內閣總理大臣需要過得經過國會同意。

首任專員卡洛斯·門多薩為前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以審判軍事政府腐朽案聞名。

調查需遵循三重證據鏈原則,即書面證據、證人、物證,防止誣告。

聖赫塞對於廉政公署的成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廉政公署的成立,標誌阿根廷進入新的階段,可以加強並完善統一民族聯盟對阿根廷的領導,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極為重要,我們要敢於挖掘聯盟內部的問題人員,交給法庭進行審判。“

廉政公署內部成立了一套全新的情報機構,連聖赫塞本人都無法進行干預,負責人也是清楚乾淨的背景,當然,為了防止廉政公署成為某些人打擊政敵的工具,還額外設定了監督廉政公署的機構,並設立了廉政公署監察委員會。

巴西分裂降低阿根廷競爭壓力,美利堅開始默許阿根廷發展自主技術以制衡蘇聯。

巴西分裂帶來的好處太多了,讓整個阿根廷的國運都增長了,為了更好的讓巴西衰落,阿根廷對奧格蘭正式全面開放市場,重新扶持打造奧格蘭工業體系,進行互補。

奧格蘭作為原來巴西的精華之地,本來也是人才濟濟的,加上核心龍頭聖保羅,又有阿根廷市場加持,工業發展走入快車道,5個州拆分成15個州。

奧格蘭要比北巴西更快走出經濟蕭條,還迅速成立10所新的大學,很多發展政策學習阿根廷。

奧格蘭和阿根廷聯合起來的實力,絲毫不會弱於歐洲大國,奧格蘭經濟去年已經恢復並增長到100億美金的規模,北巴西戰時經濟也發展到100億美金,不相上下。

奧格蘭執政黨社會共和黨也與統一民族黨建立友好關係,共和社會黨由共和黨和社會黨合併而來,經過多次磨合才順暢梳理,奧格蘭共和國成立不久就宣佈放棄社會路線,全面擁抱資本主義,還與美利堅建立了良好關係,所以奧格蘭的經濟封鎖很快被解除了。

在巴西,阿根廷,美利堅的阻擊蘇聯人的勢力並沒有在奧格蘭發展起來。

塞夫羅·阿爾特作為奧格蘭的軍政領導者,能力非常強大,不僅迅速對奧格蘭進行改革,經濟發展也非常迅速,而且快速跟進生育刺激戰略,穩定局勢,去年奧格蘭人口重新恢復正增長,新生兒出生數量達到了100萬的規模,人民信心也快速提高了。

奧格蘭全境在去年12月份正式取消了戒嚴和宵禁政策,塞夫羅對奧格蘭軍隊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並進行了大規模裁軍,很多強制入伍的年輕人得以迴歸家庭。

奧格蘭軍工體系重新恢復了運轉,特別是聖保羅地區的很多兵工廠,至少生產一些普通槍械和子彈已經問題不大,塞夫羅希望能從阿根廷引進一批槍械生產線獲得了內閣的批准。

塞夫羅為了贏得聖保羅工業家的支援,成立了奧格蘭愛國陣線,將工業家,地方家族發展成陣線委員,並讓他們可以在新的國家框架下發聲,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問題。

聖保羅等多個城市成立了自由貿易區,希望吸引外資進入奧格蘭,奧格蘭還與聯邦德國和義大利,西班牙建立了經濟貿易關係,出口各種礦產,換取工業裝置,奧格蘭地區的農業也恢復了正常,擺脫了饑荒的風險。

富有進取心的聖保羅市長皮格倫·瓦格納提拔為內閣總理大臣,皮格倫對恢復聖保羅秩序貢獻巨大,聖保羅已經走出大蕭條,重新進入繁榮,目前皮格羅主管工業、農業和財政三大部門,北巴西曾對皮格羅進行了多輪刺殺,但均被皮格羅躲過。

塞夫羅還任命著名經濟學家尼古拉·理查德出任央行行長,發行獨立貨幣,塞夫羅對奧格蘭經濟進行了全面的干預和改革,併成立奧格蘭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頒佈了奧格蘭一五計劃,計劃5年內將奧格蘭生產總值提高到220億美金,建立相對完善的經濟體系,併成了奧格蘭鋼鐵公司,整合了境內的鋼鐵廠資源,發展自主的鋼鐵工業。

塞夫羅曾多次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尋求科恩內閣支援,阿根廷兩次提供了2筆共5億美金的緊急貸款,對於穩定奧格蘭局勢非常關鍵。

整個60年代,美金的實力購買力開始縮水,而比索的價值卻持續上升,但官方匯率始終穩定在1比80左右,這是阿根廷央行認定比較適宜經濟發展的有利匯率,既不會過於影響出口,也不會讓民間經濟波動過快。

比索的匯率穩定對於穩定通貨膨脹,提高民間購買力是有大好處,阿根廷國內市場也增長迅猛,玻利維亞,烏拉圭兩個國家也能用阿根廷比索購買各種阿根廷產品,兩國央行開始用比索作為外匯。

阿根廷央行升級比索防偽技術,已經完全更換完市場上的老版比索。

比索的信用遠遠超過了歷史任何階段,甚至有些國家也允許國家貿易用比索付款,主要是拉美國家。

巴拉圭、奧格蘭、烏拉圭、玻利維亞將比索納入外匯儲備,用於購買阿根廷的工業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