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體

第76章 程式化打擊武器

劉翰洋如實地把MR影像再建系統實驗的結果,以書面的形式上報到了危機計劃署。

根據他所提交的報告,危機計劃署的專家們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即外星不規則體使用的是一種程式化打擊武器!

還有一點也可以驗證這一結論。

根據之前對翠綠色光體的光譜分析,它既不是電磁炸彈也不是高能粒子流,沒有爆炸當量,更沒有熱輻射,所以,它並沒有被歸類為熱武器。

但它的確具備武器一切的特徵!

根據劉翰洋的上述理論和MR影像再建系統的實驗結果,專家們一致認為,外星不規則體實施攻擊的翠綠色光體,就是一種程式化武器!

一種把現實的物體虛擬化的程式化打擊武器!

面對殘酷的現實,人類不能坐以待斃!

小型海底機器人機腹裡的那片小小的金屬碎片,也許,承載著人類對抗外星不規則體的未來。

對它進行結構分析,就能知道外星不規則體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對它進行光譜分析,就能鎖定它來自宇宙的哪個區域?

甚至,人類能夠根據它的各項物理特性,研製出對付外星不規則的武器!

以夷之長以制夷!

所以,打撈小型海底機器人的行動,已經迫在眉睫。

根據危機計劃署的緊急磋商,打撈小型海底機器人的“藝海拾貝”行動將提前開始。

上午,8時30分,行動開始了...

“藝海拾貝”行動由慄劍鋒中將和斯內特委派的“布克”號核動力航母編隊的指揮官賈斯丁·蘭斯中將共同指揮。

鑑於MR影像再建系統所給出的結論,慄劍鋒和蘭斯商定:如果友軍之間再出現互相武力鎖定的情況時,極有可能是外星不規則體的干擾所致。

但為了安全起見,行動之前,制定了詳細的戰時應對程式。

8點15分,“西川”號導彈驅逐艦和“俄勒岡斯”號核潛艇準時抵達預定海域,兩艦對不規則體附近方圓100海里的區域,展開拉網式立體掃描。

“西川”號將先行對整個海域進行掃描,以確定小型海底機器人的大概位置。

之後,“俄勒岡斯”號開啟了高能磁力探測儀,同時啟動了AN/BQQ-6型聲吶,以被動方式展開搜尋,並在洋流的上游投放聲吶浮標。

從“西川”號起飛的艦載直升機,在距外星不規則體上方約50海里的安全距離,實施對兩艦的安全警戒工作。

與此同時,李默森也對小型海底機器人實施了遠端喚醒作業,其電磁訊號被迅速捕捉。

很快,兩艦幾乎是在同一時刻,鎖定了小型海底機器人的準確位置,該位置位於外星不規則體1.2海里處。

根據聲吶訊號顯示,小型海底機器人漂浮在海面上,已經失去了動力。

由於此處,位於極易被不規則體攻擊的區域,慄劍鋒和蘭斯決定由“俄勒岡斯”號向海面連續發射潛射導彈的方式,希望透過導彈激起的海水衝擊波,來推動小型海底機器人向100海里外的安全區域移動。

經過計算,“俄勒岡斯”號將發射5枚潛射導彈,來推動小型海底機器人向100海里外漂浮,且每個打擊點相距20海里。

每枚導彈形成的衝擊波,能推動目標向外移動20海里,足以完成任務。

雖然兩艦位於被認為是安全區域的100海里外,但為了安全起見,由“西川”號遊弋在“俄勒岡斯”號的左舷40方位處實施警戒。

其艦載直升機將盤旋在艦體上方,所搭載的H-11A導彈也將開啟火控系統。

一旦外星不規則體發動對“俄勒岡斯”號的襲擊,“西川”號和其艦載直升機將發射反潛魚·雷和導彈予以還擊。

部署的看似完美,但慄劍鋒和蘭斯心理都清楚,一旦外星不規則發動全面襲擊,僅憑現有的軍力對抗它,簡直是蚍蜉撼樹!

但“西川”和“俄勒岡斯”並未對外星不規則體實施主動攻擊,一切都是防範性措施。

為了那個金屬碎片,只能拼此一搏!

隨著海面上5柱沖天的海浪依次翻騰而起,“俄勒岡斯”號核潛艇所發射的5枚“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相繼衝出海面並準確地撲向了預定炸點。

在相隔1.5秒的時間裡,預定炸點處的海面上,依次升騰起了5個巨大的沖天水球,爆炸形成的浪湧向外擴散到數百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