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頓帶著深深的疑問與斯內特告別了,因為談到此處已經無需再繼續下去了。
一是斯內特已經起到了關鍵性的點撥作用,讓他有所頓悟;二是筆記中最後那行總結性文字更讓他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似乎找到了一把解決這場星際之戰的終極鑰匙。
只不過現階段,這把鑰匙還差最後一個匹配的咬齒。
雖然仍苦尋不得,可威爾頓心裡清楚,這最後一個匹配的咬齒或許就存在於慄劍鋒的筆記之中。
所以,慄劍鋒在筆記中的一連串提問和末段最後那行文字引發了他深度的思考,冥冥之中,他感覺兩者之間看似獨立,似乎又暗藏著深層的聯絡。
一連幾日,他都茶飯不思,一直沉浸其中,可終究還是一無所獲。
有一天,他在無意間看到一個有關牧夫座空洞的科普論壇,上面詳細地介紹了該空洞的成因,這讓他想起了泰伯星人和暗物質人在此爆發的一系列毀天滅地般的戰爭,最終導致了這個巨大無比的空洞赫然出現在宇宙深處。
突然,他的腦海中回想起慄劍鋒在筆記中的那句引人深思的提問:我始終無法想通,泰伯星人和暗物質人鬥了幾千年,以泰伯星人的科技水準,為什麼不發展足以毀天滅地的反物質武器?
他們究竟在顧及什麼?忌憚什麼?
暗物質人究竟用什麼武器曾經毀滅了一個星系?
這一刻,牧夫座空洞似乎與反物質武器有了某種關聯,很可能也是慄劍鋒想要尋找的、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絡。
按照這一邏輯,威爾頓推斷出慄劍鋒內心的疑惑:製造出毀天滅地般的反物質武器對泰伯星人而言並非難事,可他們為什麼從未使用過?甚至是毫不吝惜地棄用?
這對尚武且嗜血的泰伯星人而言簡直不可想象。
對人類、泰伯星人和暗物質人三者的關係進行一番仔細的梳理之後,威爾頓作出了大膽的推測:倘若按照暗物質人的宇宙政治學邏輯,限制甚至完全禁止泰伯星人使用、發展反物質武器就能說得通了。
也正是在暗物質人的宇宙政治學邏輯的背景下,人類才得以生存到現在,現階段才能在三者之間形成一種看似穩定但極其脆弱的星際外交關係。
不過,在得到最終的結論前,他決定先請教一下反物質方面較為知名的物理學專家,一來驗證他尚未完全成型的推論,二來給他帶來新的靈感。
然後再下定論。
很快,秘書琳達就給他推薦了一名在反物質方面頗有造詣的專家——張柟,1個小時後,他就帶著幾名安保人員火速前往了此人所在的高能物理及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經過長達3小時的暢談及現場觀摩,威爾頓對反物質及正反物質接觸所發生的湮滅現象有了深刻且直觀的瞭解。
反物質顧名思義就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正常物質一般由原子構成,原子則由帶正電荷的質子和負電荷的電子構成,而反物質則恰恰相反,即其原子由帶負電荷的質子和正電荷的電子構成。
通常把這種帶負電荷的質子和正電荷的電子稱之為反粒子,那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就稱之為反物質。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正反物質相遇就會發生湮滅現象,即發生猛烈的爆炸、產生巨大的能量。
倘若均為1克的正反物質發生湮滅,所釋放的能量約為1.810^16焦耳,相當於大約4.29萬噸TNT炸藥所釋放的能量。
二戰期間,人類第一顆應用到實戰的原子彈,即投放到廣島的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其當量僅為1.5萬噸TNT。
也就是說,均為1克的正反物質發生湮滅,相當於2.86個投放到廣島的原子彈的爆炸總和。
如果將正反物質的數值均提高至100克,一旦發生湮滅所產生的能量足以炸燬一顆類似水星大小的天體。
恐怖至極。
值得一提的是,張柟是高分子材料專家梁瑞剛的得意門生,除了在高分子材料方面有所專長外,更在反物質研究方面造詣頗深。
他主管的原子研究中心曾在5年內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制造出了10克反物質,目前,這些反物質均被約束在強磁場環境中。
當威爾頓問及反物質產能方面的問題時,張柟表示,反物質的製造目前只停留在試驗室階段,以人類目前的技術尚無法實現小規模量產。
反物質製造的第二個難題在於其儲存,現階段,人類還沒有掌握強磁場環境下反物質的大規模儲存問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