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蕩燕雲

第144章 雁門關

汴京城,皇宮文德殿

參知政事王欽若提出謹慎出兵的提議後,樞密使曹彬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官家,臣以為,邊關將領久處邊事,有自己的情報來源,對党項人的瞭解要遠勝於千里之外的我等,他們既然提出夾擊李繼遷的計劃,應當予以重視,臣覺得此乃天賜良機,李繼遷一死,党項人群龍無首,必定人心不穩,其子李德明初掌大權,恐難以如臂使指,況且吐蕃的使者也在等著我大宋的回覆,此時不可猶豫!”曹彬開口說道。

“臣也同意曹樞密的看法,就算李繼遷真的詐死,其與吐蕃人征戰多日,必定也是師老兵疲,此次所能趁機一戰定乾坤,西北三十年內將不再有戰事……”參知政事張齊賢也開口附議道。

一時間,朝堂上分作兩派,有人支援出兵,有人反對出兵,雙方或是引經據典或是高談大義,吵的不可開交。

見一時不能統一朝議,皇帝趙光義便罷朝而去,讓諸位文武大臣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摺子呈奏上來。

回到後殿,趙光義開口向太子趙恆問道:“太子覺得此事該如何決斷?”

先前朝會,趙恆並未發表意見,而是看朝臣們各抒己見,炒作一團。趙光義有意考教一番太子處理軍情的能力。

“回稟父皇,依兒臣之見,此事八成為真!”

“哦?你且說來聽聽!”趙光義饒有興致的開口說道。

“首先,李繼遷此時沒有必要放出假訊息來迷惑我們,因為兩地相隔千里,就算訊息到了京城,我們再派兵到靈州,也已經是一個月之後,期間局勢變幻無常,很難準確佈局。其次,邊關將領們與黨項人鬥爭多年,對党項人的秉性應該十分了解,其判斷必然不會大誤,況且,吐蕃派人前來邀我大宋出兵夾擊党項人,不能讓其小覷了我大宋的軍威……”趙恆頭頭是道的分析道。

趙光義聽罷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開口說道:“此事無論真假,我們最好靜觀其變,若此時派將領出兵,朕的身體已經無法時時親臨樞密院指揮行軍之事,如今我大宋名將凋零,實無可獨自領兵作戰者。再者,邊將之言也不可足信,太祖當年之所以能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就是因為邊將謊報軍情,說是契丹大軍要南犯。前車之鑑,不可不防!”

趙恆聞言楞在當場,他實在沒想到趙光義竟然對武將的防範有如此之深,居然甘願放棄一舉滅掉西夏的機會,也要避免那微乎其微武將造反的可能。

善於揣摩皇帝心思的參知政事王欽若,也是看出了趙光義的這種心思,所以才順著趙光義的想法提出不出兵的建議。

而回到府宅的樞密使曹彬和參知政事張齊賢也哀嘆不已,其實皇帝趙光義提出罷朝讓文武大臣準備切實可行的摺子之後,便也猜到了皇帝的意思,因為此事刻不容緩,宋夏兩地相隔千里,若再商議幾日,也就沒有了出兵的必要。

果不其然,幾日後,大宋朝廷做出了暫不出兵的決定,而是給吐蕃首領潘羅支加官進爵,加封其為涼州節度使,西涼大都督,節制銀州、夏州、靈州。

把西夏控制的幾個州分封給吐蕃人,這招“二桃殺三士”,凸顯了宋人武力不行,只能擅長權謀的特色。

——————————————————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