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統六年初

第35章 王先生

年輕的正統皇帝,九歲登極。

到如今,已經有六個年頭了。

登極之初,內有皇祖母震懾內廷,外有內閣‘三楊’,統攝朝政。

正統皇帝朱祁鎮只需要根據內閣票擬,對各項政務披紅,就可以維持大明朝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轉。

甚至大多時候,他都不需要親自執筆。

自有司禮監,或者說他的大伴,他口中的王先生,來代替他行使這份權利。

那幾年裡,內閣票擬,內廷披紅無有不從。

大明朝有河清海晏,欣欣向榮之景象。

但近兩年,慢慢有了一些變化。

太皇太后身體急轉直下,有日薄西山之象。

內閣‘三楊’已去其一,剩下兩位也年過古稀,已近耄耋之年。

王先生說了,大明朝畢竟是老朱家的天下,但說到底是陛下的天下。

陛下統攝萬極,事事若只聽外朝官員所言,長此以往,外朝官員就會對陛下失去敬畏之心。

年輕的朱祁鎮從皇祖母那裡,也聽過類似的話。

只是他不記得在哪裡?又是什麼時候?

但總歸這句話,兩位他最親近的人,都對他說過,應該是沒錯的。

王先生勸他,對外朝事務應該多瞭解,但對外朝官員應該少見一些,偶爾他們犯錯,不能總是寬宥,有時也該示之以雷霆之怒。

要讓他們時時刻刻警醒——陛下雖年輕,但亦是聖心獨裁,不可欺瞞的天子。

那以後,朝廷部堂大臣,科道言官,地方按撫等官員所奏,若是為朝廷百姓故,朱祁鎮不吝嘉獎。

但若是欺上瞞下,耍滑推脫,他也不吝雷霆一怒。

輕則荷校,重則坐罪下獄。

朱祁鎮對近兩年,施以雷霆手段,外朝官員慢慢懾服自己威信的結果很滿意。

心中常常嘆息:

「幸有王先生在,才不至於被矇在鼓裡」

比如那個巡撫晉豫的于謙,近些年他所求所取,朕無一不允。

朝廷定「麓川之徵」,何等大事,朕不過在西苑深研戰陣之法,晚了幾天召見他,他便心生怨憤,上疏舉人自代,毫無臣綱。

王先生說的果然沒錯,這些外朝官員,欺朕年幼,稍有不順他們心意,便心中怨憤,失了臣子本分。

王先生還說過:大明朝自太祖高皇帝定鼎天下,到太宗文皇帝起兵‘清君側,誅奸佞’得此天下。傳至父皇宣德皇帝,哪個不是上馬殺敵,下馬治國的文武全才。陛下當做千古明君,亦當效仿先祖,做馬上皇帝,震懾周邊宵小。

朱祁鎮覺得,王先生不愧是最親近的人。時刻勸諫自己,提醒自己,要做明君,要做千古一帝。

自古以來,千古一帝的標配就是開疆拓土,周遭群小懾服。

對此,朱祁鎮心嚮往之。

可是前幾日,侍講學士劉廷振,一介書生,紙上談兵之輩,亦敢妄論武事,質疑朝廷國政。

王先生終究還是心軟,只是勸說書生體弱,‘荷校’之刑,加在劉振廷之身,已然是重刑。

要不是看在王先生面子,一定不輕饒了那個老匹夫。

……

今日,王先生休沐,朱祁鎮突然想到。

戰陣之法,便是盡用兵士之能。

於是便將周遭侍應的門子小火者,統統聚到乾清宮前的敞地上,舉行大比武。篩出他們各自所長,分作兩隊,各自組成戰陣互相征伐,豈不是真如實際操演?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