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作為華夏城市化程序當中,一個特殊的存在形式,對於無數“蝸居”在大城市之中的外地人來說,都留下過一些難以磨滅的生存印記。
作為西都城市化程序之中,最後一個消失的“巨型”城中村。
也是最大的城中村。
雲化寨,現在只是剛剛展露出它未來“強盛”到不可一世的微微一角。
沈大偉的“家”就坐落在這,是雲化寨最早的一批改建民房,衛生間和水龍頭還是按層來公用的,衛生條件極差。
只不過,作為早就經歷過一次的張偉來說,已經早有心理準備了。
遙想當年,他大學畢業後也住過這,只不過那時,這裡的容納人數已經徹底暴漲了起來,甚至被外界戲稱為“小香港”。
估計應該說的是九龍城寨。
不僅生活成本低廉,而且還是藏汙納垢的天堂。
一個城中村,就囊括了整個珠三角,絕大多數的刺激專案。
當二環內曾經輝煌一時的花街柳巷,全都被歷史所湮沒的時候,誰能想到,這個坐落在三環外偏安一隅的彈丸之地,承載了多少孤獨的男青年空虛寂寞的內心。
而當這一切推倒重建時,他們再也找不到符合他們消費標準的解壓專案了。
就彷彿整個行業,都突然放棄了中產之下的所有階層。
興致盎然地感慨一番後,張偉也算是安定了下來,作為一個重生者,中產階級之下的專案,應該是再也和他無緣了。
就算要合作,那起碼也得是雅間起步,空降外圍。
若是條件允許,二線明星也不是完全沒可能。
基於這個前提,張偉也確實得好好琢磨琢磨怎麼賺錢了,不然也太給重生者大軍丟人現眼了。
像模像樣地開啟手機備忘錄,張偉用鍵盤敲下“行業”、“模式”和“成本”這幾個字。
華夏自改革開放以來,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先富起來的人。
華夏的企業家們到底分幾代?
有人說三代,有人說四代,但無論怎麼劃分,幾乎都擺脫不了實體、網際網路和移動化聯網的總劃分。
尤其是把時間拉到千禧年以後,國內的四大門戶紛紛成立,外來的搜尋谷歌、電商易貝等,在國外佔據流量高地多年的企業,更是紛紛進入華夏市場。
然後,又在本土網際網路企業因地制宜的夾擊,和政策保護之下,被殺的屁滾尿流。
華夏自此,從以世界工廠為主導的實體經濟創業,全面進入網際網路創業時代,網民數量在千禧年之後的第一個十年,幾乎每一年都是翻著跟頭的遞增。
然後,就在PC網際網路時代的流量紅利增速剛剛放緩的時候。
移動網際網路又出來了。
網際網路行業,又進入新一輪的流量紅利。
打工是不可能再打工了,那就還是隻能幹網際網路,並且也只會這這個,逆勢而行的勇氣,自己還真沒有。
無非,就是得選擇一個相對空白的垂直領域。
張偉盯著手機螢幕上的行業兩字,在心裡默默盤算著。
2006年的時間節點,說不上太晚。
第一代網際網路巨佬,少說都已經創業七八年了,早已經在各自的山頭站住了腳。
那幫子LM的主業,基本上想都不要想,也就是他們現在還看不上的領域,還可以想辦法倒騰倒騰。
大不了,等他們盯上自己的時候,估個高價把自己賣了。
移動網際網路,那才是現在真正能一朝崛起的機會,核心,還是要想辦法在PC年代搶佔一部分流量基礎,賺到第一桶金,同時方便後續推陳出新的時候,能夠匯入一批流量。
BAT剛剛起勢的眼下,網際網路行業最容易獲取的東西,就是免費流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