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邊說邊迅速畫了張簡圖:“我們可以繞過這個閥,換成高耐磨軸承,再在這裡加個小型散熱扇。”
張師傅微微頷首答應下來。
緊接著兩個人就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工人們陸續到崗時,驚訝地發現宋知意已經滿手油汙,身邊堆滿了零件和圖紙。
更讓他們驚訝的是,當生產線重新啟動後,3號紡錘組再也沒有出現降速現象,整體效率提升了8%。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全廠。
工人們私下議論:“宋副廠長比外國工程師還懂他們的機器!”
接下來廠務會議上,宋知意提出了更大膽的想法。
她將一疊資料分發給與會人員,“我觀察了新生產線一週,發現最大的效率瓶頸不在機器本身,而在工序銜接。”
隨後她指向黑板上的流程圖,“傳統工藝要求每道工序完成後必須停機質檢,這導致實際產能只有設計值的二分之一。”
主管質檢的老王立刻反對:“質量是生命線!不檢驗怎麼保證安全。”
“我沒說不檢驗。我建議改成線上實時監測。”宋知意平靜地打斷他。
她從公文包裡拿出一個奇怪的裝置,幾個感測器連線在一塊電路板上,“這是我設計的簡易質量監測頭,可以安裝在每個工序段,實時傳輸紗線強度、均勻度等資料到中控臺。”
會議室一片譁然。
這種實時監測技術,在當時國內紡織行業幾乎是天方夜譚。
霍驍環視一圈眾人驚疑不定的表情,輕輕敲了敲桌面:“先試再說。老陳,騰一條生產線給宋副廠長試驗。”
隨後他們就來到了試驗的生產鏈前。
過來湊熱鬧的人不在少數。
宋知意從容不迫的將機械安裝上,並沒有任何慌亂。
晚上試驗結果震驚了所有人。
加裝監測裝置後,單條生產線日均產量提升了42%,次品率反而下降了3個百分點。
更令人驚喜的是,工人們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再也不用在嘈雜的車間裡扯著嗓子傳遞質檢指令了。
“這這簡直神了!”陳主任摸著監測裝置,像在看什麼稀世珍寶。
“宋副廠長,您這腦袋瓜怎麼長的?”
宋知意笑而不語。
在她曾經生活的時代,這種基礎物聯網應用連中學生都能做。
但在這裡,在這個剛剛改革開放的年代,卻成了劃時代的創新。
訊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傳到了省裡。
輕工廳專門派調研組來考察,臨走時帶走了宋知意的設計圖紙。
兩天後收到通知,宋知意的“紡織機械線上監測系統”被列為省重點推廣專案,撥付專項經費20萬元。
這筆錢到賬的當天,霍驍在廠領導。班子會上提議:“全部用於成立技術革新實驗室,由宋知意同。志負責。”
一向反對聲最大的陳主任這次第一個舉手贊成。
會議結束後宋知意興奮的抱住霍驍說:“沒想到,居然真的成功了。”
“這都是你應得的。”霍驍笑著回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