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鬥”,就是盜墓。
是以前東北地區和北京周邊形容這一行的黑話。
現在有些影視劇作裡不分割槽域,統一將盜墓稱作倒鬥,這其實是不對的。
挖古刨紅薯、掏膛敲疙瘩、下湖翻肉粽、倒鬥搶陰宅……每個地方,對盜墓都有各自的稱呼。
這些稱呼源自不同環境、氣候裡,墓穴所形成的差異,並不是毫無根據隨便取的。
不過盜墓也沒那麼神秘。
只是有些東西,的確和大家在熒幕上看到的不太一樣。
就拿洛陽鏟來說吧。
現如今這玩意兒被傳的神乎其技,甚至還被賦予了“盜墓神器”的美譽。
可現實的情況卻是,早在我入行時,洛陽鏟就已經接近半淘汰化了。
基本上只有考古工作者、一些老派團夥以及啥都不懂的野路子還在用。
相比之下更受歡迎的,是探針!
這東西對洛陽鏟,幾乎是全方位碾壓。
首先是效率高,探針融入了更多科技和機械原理,顯著提升速度的同時,還能大幅降低體力消耗。
這導致過去用洛陽鏟兩個月都未必能幹完的活兒,用探針幾天就搞定。
其次是安全。
探針只有拇指粗細,留在地表的探孔就是一個小黑眼兒,基本不會引起人們的警覺。
最牛逼的,是探深,足以打到地下三四十米!
是洛陽鏟遠遠不能比肩的。
此等利器在手,即便是剛入行的野路子,只要能打聽到古墓所處的大概區域,就可以透過網格狀下針的辦法,探明墓穴的位置。
如果換成專業團隊,幾根探針同時操作,那隻需個把小時,就能摸清地底下的狀況了。
到了2000年,四牛牌探針製造廠在河南成立,河南本就是盜墓重災區,這使得探針在極短時間裡風靡業內,更進一步加速了洛陽鏟的衰落。
王長海能吃上倒鬥這碗飯,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把探針玩明白了。
不過技術達標,不代表就一定能發大財。
前年夏天,他們在興城搞了個清代都統墓。
出貨時,買家看出他們是外行,就硬是把清三代的東西說成了宣統年間。
原本值十萬的貨,最後只買了兩萬二!
用長海叔的話說:想想就他媽磕磣……
所以,他才會拉我入夥。
倒不是因為我會看古董,而是他覺得我學習好,只要肯下功夫,應該很快就能入門。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荒唐?
實際上,這種草臺班子一樣的小團伙,恰恰才是這行裡廣大從業者的縮影。
這也是我自覺不如那位同行的原因之一。
他不僅天賦異稟,且初入江湖就有名師指路;而我,卻是啥也不懂,跟著小團伙起家。
即便後來我也拜了高手為師,但這段“血統不純”的黑歷史,卻是永遠也擺脫不掉的。
這個,就叫出身。
小團伙水平有限,基本不碰先秦、漢唐這類年代久遠的大墓。
一是找不到,二是找到了也拿不下來。
對他們而言,反倒是兩宋和明清時期的古墓更受歡迎。
尤其清墓,除了王侯級別要深一些,剩下的達官顯貴,哪怕一品大員,多數也不超過三米。
墓淺,工程量就小,自然也不需要散土。
當晚打洞當晚回填,然後偷偷把貨一賣,被發現的風險幾乎為零。
相比小團伙,野路子才是最不靠譜的。
這群人操起鐵鍬就特麼知道幹,完事提上褲子就跑,連個盜洞都不填!
基本上前腳刨墳,後腳就被逮住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