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粗細、四米長短的大塊木方,橫豎交疊堆放在棺床之上,構築成一座近三米高的巨型槨室。
再加上棺床的高度,整體看上去,就更顯得高大。
木槨立塗滿朱漆,且做了大量彩繪。
內容主要是日月、龍虎、鳥紋、山石以及流水等自然圖騰,帶著濃烈的少數民族氣息。
太震撼了!
不光是形體巨大,風格迥異,更在於我萬萬沒想到,一座明代的古墓之中,竟能見到如此古早的墓葬形制。
有多古早?
比三皇五帝還早!
井槨的出現,最早甚至能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因其從上方看去,形似“井”字,故而全稱“井字形木槨”。
而關於井槨的起源,說法非常多。
諸如信仰崇拜、氏族等級、迴歸自然等等。
然而在我看來,都不對。
我認為井槨的起源,根本原因在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太過低下,對木材只能做簡單的加工,至於榫卯結構,那更是無從談起,這就做不成棺材,所以只能靠堆放木頭的方式來構築槨室。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箱式棺槨,原始的井槨,就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目前已發現的、較為大型的、時代最晚的井字木槨,大家都聽過,非常出名。
即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夫人。
她的槨室,就是典型的井字木槨。
在馬王堆之後,迄今為止就幾乎再沒有過大型井字槨發現了。
為什麼?
不僅僅是因為箱式棺槨的流行,更在於到了西漢時期,墓磚的燒製技術達到了成熟,甚至出現了專業制磚的“壁師”,這就極大地促進了墓葬形制的轉變。
於是簡單的井字木槨,很快就被更具塑造性和開放性的宅第式墓室取代了。
說白了,古人視死如生,到了下邊也得講究個排場。
你木槨搞的再牛批,它也是個埋在土裡的木頭盒子;墓磚搭建就不一樣了,那是正兒八經的負一層獨棟別墅!
另外木頭怕火,很容易被一把火燒光,磚塊則相反,越燒越瓷實!
所以啊,還得是咱中國的老祖宗嚴選……
而至於此處為何會出現古老的井字木槨,當時馮抄手的說法是,墓主人,也就是壁畫上那個新娘畢竟是來自邊疆的少數民族,保留一些古老的風俗習慣,是比較正常的。
就比如部分高海拔地區,至今為止,也還保留著天葬的習俗。
我當時還沒領會到上邊說的那套關於井槨起源的見解,就感覺他說的靠譜。
如今想想,或許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不多,更主要的應該是甬道限制。
一米寬不到兩米高的狹長甬道,棺槨這東西又不能自動變大變小,搞太大根本進不來。
除了巨型井槨,中室裡還有一套明黃色琉璃五供、一組石雕的寶座桌案、一口彩瓷長明燈大缸、數百尊造型各異的彩繪陶俑。
最關鍵的,兩側靠牆位置,還有整整十口大小不一的戧金漆木頭箱子!
盜墓賊,都是貪財的,至少我那時是。
所以當看到這麼多的隨葬品之後,什麼提防、警惕、芥蒂、怨恨,全都被忘到了腦後。
尤其是看到大瓷缸時,我當場就是一驚!
難道說……是成化鬥彩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