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硬!
一錘子下去,就跟鑿在石頭上一樣。
我心裡頓時有點小失望。
之前說過,到了漢代,墓磚的燒製技術達到成熟,磚室墓漸漸取代了土坑墓。
但墓磚的形制,分空心和實心。
西漢時期,墓磚多為空心磚,一般是箱形和屋脊形兩種。
實心磚也有,但太少見了。
這是生產力的限制導致的,因為相比於實心磚,空心磚更容易燒製。
直到西漢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制磚技藝的進一步提升,實心磚開始增多,東漢時期則開始廣泛應用。
這就說明,我腳底下這個,九成機率是個東漢墓。
唉~
西漢變東漢,收入少一半。
真特娘倒黴催的……
火星飛濺,磚石摧崩。
一聲聲鑿擊灌頂的鏗鳴,響徹在盜洞之中。
這是純純的野路子行徑。
但沒辦法。
畢竟我手上工具不全,只能先鑿碎一塊,然後再一點點往旁邊拆。
“嗯?怎麼還有一層?”
腳下券頂的弧度和坡度都不大,且縱向十分平直,說明是墓道而非墓室。
但當我拆掉兩塊墓磚後,卻發現,下方居然不是黑黝黝的洞口,而是又一層墓磚砌築的墓道券頂。
這是怎麼回事?
雖說兩漢時期墓磚的演變相對明顯,但券頂的砌築工藝是相同的。
多是縱聯砌法和並列砌法這兩種。
其中縱聯是主流。
即將條磚沿墓道的方向縱向排列,磚塊之間相互交錯咬合,從而使券頂形成一個連續的整體。
這種砌築方式穩定性強,經過土層擠壓後,能無視熱脹冷縮,只要不碰上大型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滑坡之類的,即便千百年過去,也始終堅固無比,因此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時期。
但甭管怎麼砌,漢代墓道大多都是單層券頂。
這怎麼又出現一層?
真是奇怪?
“霧草……”
“難不成……?”
我立即放下刨錘,拿起一塊墓磚仔細檢視上頭的紋飾。
常見的菱格紋。
不過形制相對簡潔單一,沒有類似網格、摺尺、同心圓之類雜七雜八的搭配。
愣了兩秒,我腦子裡忽然湧現出一個新的猜測,心臟又開始砰砰跳。
“別介別介,可別介啊……”
我立即抓起刨錘猛鑿,同時在心裡瘋狂祈禱。
東漢就東漢,能給我出幾個肉墩子也行啊!
漢代!漢代!漢代!
嗯!
見了膏泥土,必定是漢墓!
咵啦——
第二層券頂被鑿穿。
黢黑的孔洞映入眼簾。
密封性非常好,涼風嗖嗖的往裡頭灌。
手電光晃了一下,不是很高,也就兩米左右。
我心裡忐忑至極,一點點將洞口擴到四十公分大小。
不能再大了,否則容易堵不上。
通風的空檔,我繼續用荊條加固膏泥層,嘴裡神神叨叨的說:“建新哥保佑、馮抄手保佑、小誠的列祖列宗保佑……”
“平川,你嘀嘀咕咕說啥呢?”
“昂?”
一抬頭,郝潤趴在盜洞上方,露著個小腦袋。
“沒有,沒說啥!”
看了下手錶,已經通風十五分鐘,快兩點了。
我摘掉口罩對郝潤說:“我要下去了,記著觀察膏泥層,如果荊條動了,就立刻拽繩子大聲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