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不離婚後,冷麵軍少強制愛

第332章   人類也是一部分

梅雨季節的一個午後,小雨在整理聲波檔案時發現了一段異常波動。“林老師,這段聲波很奇怪——它來自地下深處,頻率極其穩定,像是某種...地下心跳。”

林雨晴戴上監聽耳機,神情逐漸凝重:“這不是機械振動,也不是生物聲源。它的脈衝規律讓我想起母親筆記裡提到的‘地脈之聲’。”

團隊立即部署了深地層聲波探測器。隨著探測深度增加,一個驚人的事實逐漸浮現:在地殼深處,存在著一個全球性的聲波共振網路,這個網路透過地質構造傳導著特定頻率的聲波。

“這像是地球的‘聲波網際網路’,”席小然驚歎道,“每座山脈、每條河流都是這個網路的節點。”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發現作物根系能夠感知並參與這個地下聲波網路。當乾旱來臨時,深根植物會透過這個網路向淺根植物傳遞水源資訊;當病蟲害爆發時,受害植物會發出預警聲波,透過地脈傳向遠方。

“植物不僅透過空氣傳播聲波,還透過大地進行遠端交流!”小雨激動地記錄著這一發現。

但這個地下聲波網路正面臨威脅。監測顯示,全球工業化導致的地殼振動正在干擾這個古老網路的正常執行。採礦爆破、地下工程、深井注水...人類活動產生的噪聲汙染正在淹沒地脈的天然聲波。

“我們正在讓地球‘失聰’。”李老師憂心忡忡地說,“晚亭曾經警告過,當地脈之聲沉默時,整個生態系統都會受到影響。”

團隊立即啟動“地脈守護計劃”,在全球建立地聲監測站,記錄並分析地脈聲波的變化。他們發現,地脈聲波的減弱與農作物減產、森林退化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這不是巧合,”張博士展示資料模型,“地脈聲波就像地球的‘生命節拍’,當節拍紊亂時,生命系統也會失調。”

最直接的證據來自一個意外發現:某山區隧道工程導致當地地脈聲波中斷後,周邊農田作物出現大面積生長異常,即使施用聲波技術效果也大打折扣。

“我們必須修復地脈聲波!”林雨晴下定決心。

修復工作異常艱難。團隊嘗試了各種方法,從人工聲波補償到地質振動調節,效果都不理想。轉機來自一個古老的啟示:在西藏某寺院,僧人們世代透過誦經振動特定法器來“安撫大地”。

聲波分析顯示,這些古老儀式的頻率恰好與當地地脈共振頻率一致。“這不是迷信,”席小然驚訝地說,“這是智慧的地聲工程學!”

團隊開始與全球原住民合作,收集各地傳承的“地聲智慧”。亞馬遜部落的雨林歌謠、非洲沙漠的鼓點節奏、北歐峽灣的號角回聲...這些古老聲音中竟然都包含著與當地地脈共振的特定頻率。

“祖先們早就知道如何與大地對話,”一位毛利長老說,“現代人只是忘記了如何傾聽。”

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團隊開發出“地脈聲波修復技術”。透過在地質節點安置特製聲波發生器,他們成功恢復了多個地區的地脈聲波傳導。

效果立竿見影:恢復地脈聲波的地區,作物產量提高30%,生態系統明顯改善。更神奇的是,這些地區的自然災害發生率也顯著下降。

“地脈聲波穩定了地質結構,”地質學家解釋說,“就像給地球做聲波按摩,緩解了構造應力。”

這個成功引發全球關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啟動“全球地脈守護計劃”,在各大洲建立地聲監測修復網路。國際空間站甚至部署了地聲監測裝置,從太空追蹤地脈聲波的變化。

但最大的突破還在後面。在分析地脈聲波資料時,團隊發現這些聲波中編碼著地球46億年的記憶——大陸漂移的轟鳴、生命誕生的悸動、物種興衰的回聲...

“我們找到了地球的‘聲波編年史’!”小雨激動萬分,“透過這些聲波,我們能重建地球的歷史。”

這個發現開啟了全新的研究領域——聲波古生物學。透過解碼地脈聲波中的古老資訊,科學家得以瞭解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冰河時期的氣候變化,甚至生命起源時的海洋聲景。

最激動人心的應用來自氣候變化研究。地脈聲波中記錄著過去百萬年的氣候模式,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了珍貴參考。

“地脈聲波是地球的氣候記憶庫,”氣候學家評價道,“這比冰芯樣本包含更連續完整的資料。”

然而,新的挑戰隨之而來。某些組織試圖利用地脈聲波進行地質武器研究,透過人為製造地聲共振引發地震或火山噴發。

團隊立即發出警告:“地脈聲波是地球的生命線,絕不能用於破壞目的。”

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地脈聲波保護公約》獲得透過,禁止任何形式的地聲武器開發。地脈聲波技術被嚴格限定在生態修復和科學研究領域。

如今,地脈聲波技術已成為生態保護的重要工具。在亞馬遜雨林,地脈聲波阻止了非法砍伐;在非洲草原,地脈聲波幫助動物遷徙;在極地冰蓋,地脈聲波監測著冰川融化...

在晚亭工作室,最新的研究關注地脈聲波與人類健康的關聯。初步研究發現,居住在地脈聲波穩定區域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較高。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