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抄公

第108章 戰與和的爭論

“這派遣流官之事暫且不提,以免朝鮮國王多心。這從江浙出海搗巢一事,是否可行?哪位愛卿也說一下?”皇帝問道。

“陛下,從江浙渡海一事萬不可行。臣是南直隸人,當年也曾聽說元朝徵倭的故事。當年元朝二次徵倭,派遣十萬大軍從江浙出發,久攻不克,又遇到了颱風,結果全軍覆沒。如今又是夏秋時節,倘若我軍又碰上臺風,那該當如何是好。”兵部侍郎顧養謙說道。

“那顧侍郎以為對倭戰事,應當如何?”皇帝問道。

“臣認為還是以和議為上。眼下朝廷府庫積蓄不多,四方多事,不宜在朝鮮之地用師過久。”顧養謙說道。

“既然眾位卿家意見不一致,還是先按王次輔的主意,先派要員去朝鮮,再定奪戰和吧。”皇帝說道。

眾位大臣告退,皇帝也有些倦了,站起身盯著地球儀,又開始把地球儀轉動起來。

“陳矩,沒有想到李如松前線打了這麼大的勝仗,朕的多數臣子還是想著和議。”皇帝說道。

“眾位臣子也是持重之論,要是倭國豐臣秀吉願意撤出朝鮮,那對於我大明、朝鮮、倭國都是好事。”陳矩說道。

“就怕倭人賊心不死啊,我們大軍撤了,他們又捲土重來,那就更加沒完沒了了。還是王次輔的主意比較穩妥,先派熟悉朝鮮、倭國內情的要員去朝鮮實地檢視,就是這要員,怕也不是那麼好找。”

“陛下,張侍讀不就是這樣的要員嗎?”陳矩提醒說。

“對啊,張曉確實合適,平倭方略他可是很早的時候就寫出來了。他對於朝鮮和倭國的內情,知道的也著實不少。”

於是乎,還沒有隔上多少天,張曉又來到了御書房。

“這是李如松所上的戰報,朕前兩日和諸位大臣商議了。多數大臣都想著趁著這幾場大勝的盡頭,和倭人議和,然後兩國撤軍。你覺得如何?”皇帝問道。

張曉剛剛認真把戰報讀完,又聽了皇帝的這一番話,思索了一陣才開口回答:“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倭人奸詐狡猾,怕不會同意和談以後撤出朝鮮。他們如今固守釜山和蔚山,就是存著日後捲土重來的念頭。哪怕真的談成和議了,這和議也不可信,因為倭人一貫喜歡不宣而戰搞偷襲,一旦我軍撤出朝鮮,倭人一定會乘機捲土重來。所以就算達成和議,也要在朝鮮的平壤、王京駐紮重兵,不可有須臾懈怠,否則我數萬將士血戰而來的戰果很有可能輕易丟失了。”

“那次商議上,王次輔也有提議,想派朝廷熟悉朝鮮、倭國事務的要員去朝鮮查驗情況,如有必要也可聯絡和議之事。朕後面想到你比較合適,要是朝廷最後決定派遣你前往朝鮮,你可願意?”皇帝問道。

“啊?”張曉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要怎麼回答。怎麼突然之前,又有事情莫名其妙架到自己頭上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