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他在任職薊鎮總兵的時候,戚家軍鬧餉兵變,被他一通亂殺,有的說法說了殺幾百,殺幾千,也有說才殺了幾十的。總之在他任內搞出了這麼大的簍子,他本人沒被亂刀砍死算是他命大。治軍不嚴,自毀長城,怎麼看怎麼都不合格。這位老兄也要排除。
那麼,這麼多人就剩下了董一元和麻貴了。可是麻貴剛剛官復原任,坐鎮寧夏,調不開。那就只能剩下老董了。
有了定計,張曉一下子心裡輕鬆了不少。不過時間過得很快,馬車已經到了宮城門口了。
走進御書房,張曉就感受到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氣氛。記得自己被帶來這裡的這一天,氣氛都沒有這麼奇怪。
“張曉,你可知朕為何召喚你?”皇帝問道。
“啟稟陛下,微臣不知。只是君上有召,微臣就要立馬前來。”張曉說道,
“行了行了,客套話今天就先不說了。這本請罪奏章你看一看吧。”皇帝甩了甩手。
張曉接過了奏章看了起來,發現這是兩本。
第一本奏章是李成梁向皇帝發來的請罪奏章,奏章裡面坦誠了自己出邊搗巢未成,手下殺良冒功,自己未能約束,深感痛惜和遺憾。希望皇帝能批准自己的辭職要求。
第二本奏章是御史張鳴鶴彈劾李成梁的上疏,說李成梁“血氣既衰,罪惡貫盈”。要求皇帝立即將李成梁罷免,還能彼此之間有些情面,也給李成梁留點體面。
“李成梁這個老匹夫,遼東的餉銀,朕可是都給了。那麼多彈劾他的奏章,朕都給他壓了下來。可如今,連連失利,還敢欺瞞於朕,真以為朕除了他就沒人可用了?”皇帝怒道。
張曉其實很想說,萬曆皇帝就是這樣的,後面遼東總兵無人可頂,李成梁好大年紀還被返聘回來幹了十年。可是看著處於暴怒中的皇帝,張曉只得老老實實斟酌措辭。
“張曉,如果要換下李成梁,你有何人可以推薦?”皇帝終於發問了。
“總兵之職乃是國家柱石,何況遼東鎮乃是九邊重鎮之首,這是陛下要與內閣閣老還有六部尚書們商議的大事,微臣不敢妄言。”張曉先開口拒絕道。
“朕現在讓你說。之前你不也提議讓麻貴復任寧夏鎮總兵了?”皇帝接著說道。
“臣舉薦董一元將軍。”張曉直白說道。
“哦?朕還以為你會推薦李如松。”皇帝好奇說道。
“微臣與董一元將軍並無私交。只是聖人有言‘官以任能,爵以酬功’,董將軍任遼東總兵最為合適。董將軍戰功雖不如李成梁,也算是戰功赫赫,又在多個地方任職過,經驗豐富,西北的邊軍和東北邊軍還有京營都說得上話。而且董將軍擅長搗巢,對上蒙古軍也不會太吃虧。李如松將軍雖然勇猛,卻過於冒險猛進,適合做大軍先鋒,卻不適合在遼東總兵這樣需要統籌全域性、八面玲瓏的位子。”張曉解釋說。
“那如今遼東局勢敗壞,你有什麼方略?”皇帝沒有回覆張曉說的是否有理,換了個問題問道。
“遼東鎮乃是邊防重鎮,短期的話,給繼任的遼東總兵一些錢糧兵士,整訓一下遼東軍,打幾個搗巢之戰,就可以恢復我大明軍威了。不過長遠看,遼東鎮要想對蒙古軍有大的戰果,光是一鎮之力顯然不夠,非得以全國統籌才行。而如今倭寇挑釁,西南有楊應龍蠢蠢欲動。遼東鎮還要保障援朝抗倭的大軍通行,對於遼東鎮的民力軍力都是大的損耗,不是搞大動作的時候。”張曉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