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茂將軍連克平壤、漢城,威震東夷,麾下也是帶著不少的遼東兵將啊。寧遠伯何必過謙。”
“張侍讀,自家人才知自家事啊。老夫作為總兵已經鎮守遼東二十年,要是從當兵那會兒算,那基本上一輩子都在遼東度過了。遼東軍跟蒙古人、女真人打了這麼多年,基本沒有怎麼得過休整。遼東這幫軍戶,打仗傷亡頗多,種的莊稼又是經常被蒙古人襲擾掠奪,再這麼多打幾年,整個遼東軍心民心都要散了。”李成梁嘆道。
“不只是遼東一地。張侍讀你也去過寧夏,西北的情況也沒有好多少吧。”徐渭問道。
“西北邊軍過的極苦,比遼東軍苦。遼東軍有寧遠伯統率,這麼多年立了這麼多軍功,賞賜還是不少的。西北邊軍種地也不容易,打仗也難打,實話言之,軍心已經不穩了。”張曉說道。
“從來無上策,莫笑嫁王嬙。北邊的胡患,哪怕是漢唐,也是難以解決。國朝雖然建了長城,跟蒙古人打了這麼多仗,蒙古人照樣是年年入塞,難辦得很。”徐渭感慨道。
“國朝不搞和親。不過要說北部邊疆管理的好的時候,反而是把王昭君出嫁給南匈奴的漢元帝時期。南匈奴後面向大漢稱臣了兩百年,也不錯了。至於到五胡亂華劉淵起兵的時候,那就太久遠了,也怪不到漢元帝的頭上了。”張曉說道。
“國朝如今對付蒙古的方略,張侍讀你怎麼看?”徐渭問道。
“如今瓦剌退居西北,和我大明接壤的少了。西邊的是順義王一系,眼下朝廷給了朝貢歲賞,也就是小打小鬧。蒙古左翼這邊是達延汗的嫡系,大明一直沒有給朝貢歲賞,所以也就是這麼一直打打停停。不過守還是能守住的,眼下蒙古部落裡面並沒有如同當年也先、俺答汗一樣的能號召各部的頭領。眼下反而是女真部落這邊比較麻煩。”
“哦,女真部落,你是說葉赫部?烏拉部,還是建州女真部?”李成梁問道。
“我要說是建州女真部,寧遠伯你估計不信吧。”
“我確實不信。王杲父子、王兀堂都已經被我遼東鐵騎剿滅了,努爾哈赤的建州覺羅部也不是什麼大部落,倒是葉赫女真部人口眾多,還有蒙古騎兵援助,我李成梁打了這麼多年仗,葉赫部那個破主城,我愣是沒打下來。”
“寧遠伯,如今女真各部不斷混戰,朝廷不斷干涉,更是攪得一團亂麻。萬一,我說萬一啊,當年金國也是這麼對付蒙古部落的,後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張侍讀,你的意思是,有可能女真會出現一個雄主,把女真各部統一了,然後與我大明為敵?然後這個雄主就很有可能是努爾哈赤?”李成梁的眼光閃爍著精芒。
“這只是一種猜測,也可能是別的人。寧遠伯,現在我大明主力都在抗倭,據邊境塘報,葉赫部不滿建州部的擴張,已經在聯合諸部要對努爾哈赤開戰了。這仗要是葉赫部贏了,那就是葉赫部徹底稱霸號令女真諸部,成為東北霸主。要是建州部贏了,建州部以後也是要聽調不聽宣,單憑遼東鎮的軍力,也很難撼動了。反正只要這場仗打起來,大明就已經輸了。”張曉分析說。
“那按照你所說的,大明如今在遼東一帶要如何是好?”徐渭問道。
“要鼓勵移民,鼓勵屯糧,鼓勵邊民自守,甚至等人夠了,就應該單獨設立遼省。”
“哦,設省?”李成梁也有些意外張曉的這個建議。
“還有朝鮮,大明必須確保朝鮮牢牢站在大明的這一邊,朝鮮的軍隊要有一定戰鬥力,也站在大明的一邊。女真諸部雖然能戰之士不少,但是他們人口有限,兵員也有限,只要把遼東和朝鮮發展好,不管是女真,還是蒙古,也改變不了強弱的態勢,就怕問題是出在內部了。”張曉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