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修煉他人劍法不過是一種領悟的捷徑,而劍客真正想要的,莫過於一柄真正屬於自己的劍。”
“若無真正屬於自己的劍,所學不過微末之法,登不了大雅之堂。”
有一點王語嫣並沒有提及,只懂得學前人的武功,那武道一途只能是逐漸勢微,讓人有一代不如一代的錯覺。
倘若天龍世界沒有獨孤劍的出現,可能就會和此方世界的歷史一般,成為無數後人惋惜的舊日盛景。
而如今的天龍世界不是武道最後的盛景,而是武道的一個起點。
就像是原來的段譽,即便是武功臻至前人不曾有過的境界,實則都是啃逍遙派的老本,最後也沒有踏出過逍遙派武學的桎梏。
可如今的段譽已然走出屬於自己的道,他的武學也不僅限於六脈神劍與逍遙派武學,而是以六脈神劍與逍遙派武學為基石,超出所學武功的極限。
要是將一整個世界的武學看成是一個整圓,那麼踏不出圓圈之外,最後只能讓這個圓圈越來越小,只有踏出圓外的空白之處,才能讓整個圓圈陡然增大。
所以在學盡天龍武學的王語嫣看來,學不成自己的劍,確實算是微末之法,登不上大雅之堂。
“所以你認為劍法又是什麼?”
王語嫣又是朝令狐沖問道。
“晚輩不知。”
令狐沖想了又想,卻依舊沒有想出自己想要的劍法是什麼,他更是不敢自大以為能夠闖出比獨孤九劍還厲害的劍法來。
“你也算是誠懇,並沒有不懂裝懂。”
王語嫣點了點頭,明明看著比嶽靈珊大不了幾歲,卻有著讓甯中則自愧不如的雍容華貴之態。
“今日我倒是也可以與你說說獨孤九劍。你知道我學劍之初用的是何種兵器?”
有了王語嫣的提問,令狐沖瞬間想到風清揚所講的獨孤求敗前輩往日事蹟,當即應道:“前輩二十歲前所用是一柄青鋒利劍。”
當時王語嫣並沒有與風清揚說過太多,對於獨孤求敗的往日事蹟,風清揚也是從襄陽城外的蛇谷劍冢中得知,至此以後將這位獨孤求敗前輩視為絕世高手。
而劍冢遺言所留,獨孤求敗二十歲之前用的便是一柄青鋒利劍。
“不錯,我自十九歲習武,二十歲之前用的便是一柄青鋒利劍。”
“利劍無意,無堅不摧,我自小通讀百家武學,便是功力弱於他人,也能憑藉劍器之利,破盡對手的武學。”
二十歲前的王語嫣即便是有了不老長春功加持,短時間內也做不到絕世高手的地步,只不過憑藉著對於諸多武學的熟知,王語嫣僅憑劍法招式,也能敗盡諸多敵手。
獨孤九劍的總決式也是在那個時候草創,將劍法招式達到極致,以利劍之鋒芒,對內力的依賴極少。
嶽不群幾人第一次聽王語嫣講自己的事情,卻是萬萬沒有想到,這位王姑娘自小通讀百家武學,竟是十九歲才開始學武。
“然而利劍剛猛之餘,又不能盡顯劍法之變化,故而在我二十歲後,便棄利劍而用軟劍。”
“軟劍柔軟如絹,力道不易掌握運用;也正是因為軟劍之輕便柔韌,出招之時千變萬化,將劍法變化發揮至極致。”
“正所謂軟劍無常,玄乎無端,對手就算是避過了我之一劍,只需內勁即刻一催,亦能讓對手防不勝防,難以為繼。”
“窮極劍法之變化後,我又尋來一柄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那時我的內力已經超然於世,遍觀整個江湖之中,也尋不來一人比我的內力更高。”
“縱使平平無奇的一劍也能發揮出常人難以想象的極大威力,只需徑直揮出一劍,不論對手如何使招、武功中有沒有破綻,都難逃敗亡的結局。”
王語嫣說到此處,令狐沖也逐漸開始明白,為什麼師傅總是認為劍宗武學是歪門邪道,就算是強如獨孤求敗前輩,也是要返璞歸真,最後走在氣宗的道路上。
那不如一開始就潛心練氣,還要執著於劍法作何!
“我知道你們華山派的劍、氣兩宗之爭,莫不是你也認為練氣遠比劍法總要?”
“要我來講,無論是劍法還是內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就自己的劍。”
“四十歲後我僅持一柄木劍,無論是劍法精奧又或是內力沛然,都是臻至巔峰,江湖之中再無敵手,若是隻有沛然內力,又如何能以一柄木劍傲視群雄?”
“往後年間,我逐漸棄了木劍,身上再不攜任何一柄劍,而我出招之時,便是極致的劍法,草木花石,均可為劍。”
“此便為無劍之境。”
“然而這是我的劍,若是你非學我的劍,最後也只能在我之下,想要從獨孤劍的劍下活命,只能是鏡花水月。”
“獨孤九劍為我所創,卻只是一門劍法,你所需要的,是超脫獨孤九劍的侷限,修煉出自己的劍來。”
王語嫣說得簡單,然而在場之人無不驚異於王語嫣的往事經歷,不單單只是經歷四柄劍,更是歷經劍道的四層境界,最後登臨絕顛。
有了王語嫣現身說法,令狐沖猛然有了一絲明悟,然而無論令狐沖如何回想,也抓不住那瞬間的契機。
“這幾日我讓梅蘭竹菊幫你練劍,你且好好領悟,千萬不要讓人失望。”
留下一句話後,王語嫣便轉身離開。
剛才那一番話,她也對林平之說過,只有學劍之後,王語嫣才能明白獨孤劍的心情,一味壓制他人的成長,是野心家所做的事情,而獨孤劍一心求劍,更想看到別人學出不一樣的劍來。
“令狐公子,我姐妹所學四靈劍法,是主人近年所創,以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為名,各有其威能,還請令狐公子莫要小覷。”
王語嫣走後,梅劍便向令狐沖告誡道。
雖然四女如今依然是雲英未嫁之身,可若是論起年紀來,大上令狐沖不止一輩,令狐沖也不敢輕視,尊敬道:“還請前輩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