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到最後,科爾還是沒有弄明白,如何在現實中做到百分百開球進球,也沒有搞明白,為什麼凌志抬手一杆,就能輕鬆將紅球開進球袋。
因為他肚子早已餓得咕咕叫了。
凌志請他去員工食堂吃了頓飯,飯後科爾也沒有著急回學院,而是嚷嚷著要凌志解釋清楚,到底怎樣才能穩定做到開球進球。
“科爾先生,我上午講了這麼多,你究竟有沒有聽進去?”
回到公司健身房以後,凌志開始繼續給科爾上課,
“比賽的本質是機率,炸清打法也不例外。”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穩定的開球進球的辦法,有的,只是提高自己比賽勝率的辦法!”
科爾眉頭一皺:“這些都是廢話,你給我講點實際的!”
“我問你,上午的最後一杆球,你為什麼確定,朝著庫邊擊打白球,就一定能把紅球開進球袋?”
凌志不置可否:“我事先宣告,我可沒說過‘確定’二字!想知道上午那杆球我是怎麼做到的,你幫我擺球,我再給你打幾桿。”
聞言,科爾也沒有端著架子,開始幫凌志擺球。
他確實已經被勾起了好奇心,雖說凌志的一大套理論說得很玄乎,但他手上的操作那是實打實的。
只要能把這套操作學到手,幫他擺個球那都是小意思。
隨後,凌志照著上午的線路重新開了五杆球,令科爾感到意外的是,這一次,只有兩杆是實現了開球進球的。
望著科爾略顯迷茫的眼神,凌志笑著解釋道:“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對吧?我又不是神,不可能杆杆開進紅球。”
科爾搖了搖頭:“不是這個,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
“上午最後那杆球,你開球進球以後,白球竟然是有進攻粉球的線路的。”
“下午打進的這兩杆也有粉球的下球,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沒打進的那三杆球,如果換我上手連線紅球的話,竟然都不太好上手!”
“你是算準了這個結果了嗎?”
科爾記得很清楚,凌志沒能開進的三杆球中,全部都給對手留下了連線紅球的機會。
這很正常,把紅球堆炸散,又想不給對手留進攻機會,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雖然有進攻機會,但是那三杆開完球之後的局面,無一例外,全都不能對白球下低杆!
白球要麼離目標紅球很近,容易連擊,要麼被其他紅球影響,沒辦法使用舒服的杆法來上手。
強行進攻容易失誤,而不進攻轉防守,又覺得太過於可惜。
科爾知道,儘管這種局面會讓選手們進退兩難,但絕大部分人都不可能選擇防守,不可能浪費如此大好局面。
賽場之上,大家都是趨利避害的無情機器,特別是職業選手,絕對不會浪費掉任何一次大好機會。
在紅球堆散開的情況下,任何職業選手都清楚,如果自己退縮了,那麼對手絕對會找機會迎難而上。
所以即便局面不好打,大部分選手還是會選擇冒險進攻。
這樣分析過來,冒險進攻之後的局面大機率不會太理想,因為目標紅球進球有難度,即便打進,也很難叫到下一顆綵球。
假如選擇不冒險進攻,那對開球方來說頂多防守方面會被動一些,但在分數上暫時不會有任何損失。
所以開球方冒著極大的風險將紅球堆炸散,進球,那這就是我的優勢局,不進,大機率還能落得一個不算太壞的局面。
這絕對是開球方賺大了!
這小子,從開球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算到了這樣的局面了麼?
凌志笑了笑,重新坐了下來:
“算是預料到了一部分吧,畢竟這裡的球桌我也不是經常來打,只是憑藉經驗選擇了對應的杆法和出杆方向而已。”
為了能解釋得更清楚一點,凌志順勢跟科爾聊到了前不久跟雲楓他們提到的球熵定律。
球熵定律已經在中式檯球領域應用多年,旨在將不確定性發揮到極致,確保檯面上的球儘可能多地撞擊庫邊,這樣可以提高開球進球的機率。
理論上,斯諾克球檯上也可以運用球熵定律實現開球進球,但是,大部分選手的發力範圍有限,絕大多數人都沒辦法保證自己在使用超出自己發力範圍的大力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維持出杆穩定性。
於是,凌志想了想,由球熵定律發散思維,進而總結出了一套新打法,其名為——
不確定性打法!
將不確定性疊加到極致,讓選手掌握檯面上所有的不確定性,那就是最大的確定性!
“還記得上午我給你把紅球堆移動到左下角底袋附近的那個例子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