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

第72章 誘惑

暮冬十二月,末。

無幾便是除夕了,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也飄起了數日連綿鵝毛大雪。

蜿蜒東去的洧水南畔,一個約莫五十戶的邑落也被掩蓋在銀裝素裹中,這是潁川郡的民屯之一。

魏國的黎庶民屯與士家軍屯一樣實行著軍管,每五十人(戶)為一小邑。

不同的是民屯不需要出征,故而每個小邑皆設給農司馬管理,督促農忙時耕耘,農閒時務桑麻以及輔路通溝渠。

只不過,這個小邑落則是歸典農都尉學士管理著。

理由是這個學士有口吃,故而被本地的典農都尉認為不能擔任更重要的職責,便將他轉去當看守稻田與牧草的小吏,兼著給農司馬的職責管著這個小邑落。

嗯,他是鄧艾。

字士載,本為義陽郡棘陽人。

因為武帝曹操得荊北後遷徙黎庶進入北上屯田的關係,被遷徙了豫州當屯田客。

鄧姓乃是前朝南陽郡的大姓,曾顯赫一時,但分枝散葉到了鄧艾這一支,已然淪為庶民矣。

不過,有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祖上,終究還是留下了些底蘊的。

如少孤的鄧艾,雖家貧孤苦無依,然卻也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有機會識字讀書了。

且鄧艾因為貧不改志的關係,少年時被同郡的長著所賞識,常以錢糧資助他讀書,故而鄧艾也成了屯田客裡鮮有的讀書人。

只不過,這件事也成為了他及冠被擢為學士後,上官沒有重用他的緣由之一。

是的,口吃不過是個藉口罷了。

以學士的身份淪為稻田守叢草吏,那是因為鄧艾從未對那長者致謝,令上官覺得其乃不知感恩之人。

連最基礎的知恩圖報都做不到,這種人自然不受入主官所喜。

畢竟,誰都不願意養出一隻中山狼來。

另一緣由,則是鄧艾為人很不合群。

鄧艾因為年少時鄉里頻繁遭兵災的關係,及長後尤喜兵事,每每遇上高山大丘或河流蜿蜒之處,便以規劃軍營安扎以及排兵佈陣自娛,旁人譏笑亦不改。

這點倒是沒有什麼。

誰還能沒有個愛好呢?

哪怕鄧艾這種愛好很不尋常,但落在有識者的眼裡,乃是出身卑微猶胸懷大志的勵志典範啊~

然而,就是這種旁人時常的譏笑,令鄧艾變得寡言少語。

亦常對身邊人流露出類似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鄙夷,不屑與旁人為伍;就連上官都被他當眾毫不留情面的指出謬處過。

這點是很致命的。

明明自身乃一匹夫而已,卻鄙夷出身類同之人,且還不知卑辭奉上、不懂人情世故.....

如此之人,怎麼能討人喜呢?

何德何能迎來上官的擢拔重用呢?

故而,鄧艾以學士的身份在稻田守叢草吏兼給農司馬的職位上,足足蹉跎了十數年的光陰。就連早年以為他被擢為學士、以為日後必然會有出息的外家,都後悔先前有眼無珠將女兒許給他了。

因為鄧艾這人對外舅之家同樣很寡淡。

不過,孤苦一人將鄧艾拉扯長大的鄧母,卻一直認為自己的兒子日後必定會復耀門楣家聲。哪怕過完這個除夕鄧艾就要迎來三十六歲了,她依舊如此篤定著。

只是她看不到這一日了。

早在數年前的開春之際,她便以屯田客的身份抱憾而終。

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對於家無積糧的黎庶百姓而言,孝行是論心不論跡,若論跡則是想把全家人都給餓死。

所以鄧艾連守孝的資格都沒有。

因為依著如今的律法,官吏也不過是容百日治喪之期而已。

額如沒有什麼人身自由的屯田客,鄧艾也只是得了一旬的治喪期限,且這還是看在他乃小吏的份上特許的。

令寡母抱憾而終,成為了鄧艾心頭上永遠都抹不平的遺憾。

也是他在得悉天子特詔從豫州民屯募兵時,便在第一時間應募的緣由。

人過五十不稱夭壽。

已然邁向不惑之年的他,沒有多少人生可繼續蹉跎了。

且在小吏的職位上空耗了十數年、歷經過典農都尉數次變更的他知道,如果不趁此機會離開豫州、脫離屯田籍決絕搏一次的話,可能這輩子都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匹夫了。

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

這是前朝梁竦的話語,也是鄧艾如今不畏填溝壑而從戎的汲汲所期。

然而,想應募從戎的他很快就迎來了阻力。

一者乃是他的妻家。

與他相處得並不是很闔目的妻家,勸說他不必要帶著妻兒去送死。

淮南可是戰區啊!

自石亭之戰後,賊吳孫權便將京都遷來建業了,亦對淮南虎視眈眈志在必得了,而今應募從戎舉家遷徙過去,那不是尋死嗎?

且妻家那邊並不看好鄧艾去了淮南,就能做出什麼功績來。

一個不懂迎逢、不知世故之人在豫州不得志,去了淮南就能改變命運了?

痴人說夢吧!

拜前番天子親自臨扶溝縣的民屯整治的緣由,現今豫州潁川典農都尉以及世家豪右對民屯的壓榨已然少了很多了,好好待著也能將日子熬過去,說不定還能將其子鄧忠撫養成才,何苦要去淮南呢?

帶著這樣的心思,妻家那邊跑來勸說了好幾次,讓鄧艾去撤回應募的申請。

當然了,他們無功而返,每次都罵罵咧咧的回去了。

而另一個阻力,則是鄧艾的年齡。

朝廷此番所募的兵卒,日後可是要轉為常備戎兵的,自然不會要老弱病殘。而以鄧艾的年紀計算,他的身體已然開始走下坡路了,並不符合募兵的標準。

就在鄧艾應募之事,錄冊的小吏直接就以年齡過大回絕了的。

但鄧艾性情頗為執拗,被回絕後也不氣餒,而是每日都跑去募兵處申請一次。

讓那錄冊的小吏不勝其煩。

差點沒喚隨行在側的兵士以擾亂募兵之名,將鄧艾拿下杖責了。

不過,最終那小吏還是將鄧艾給錄進入了名冊。

理由很好笑。

乃是長社縣各個民屯應募的屯田客太少了,都公佈募兵旬日了,應募之人竟無有十個.......

且本郡的典農都尉也使了點氣力。

這位典農都尉是天子曹叡整治屯田積弊後,才得以轉來潁川任職的,亦聽聞過鄧艾先前常有頂撞上官、認死理的事情,便想著趁此機會將這個刺頭給送走。

乃是以“稻田守叢草吏艾,素有從戎報國之志,雖年紀超綱,然其心可勉。如今淮南籌備新軍,百廢待興,以艾熟稔屯田事務或可裨益,故特許轉為軍籍”這樣的言辭打動了募兵主司,變相的全了鄧艾所願。

........................

淮南,壽春。

從當塗縣帶著四五鄉里少年倍道兼程趕來的黃就,只在壽春呆了一夜便再次啟程歸去。

夏侯惠回絕了他想成為部曲扈從的請求。

理由有些說不出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