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風,家世有大致的評判標準。
如祖上出過三公或者是海內知名之士者,可被劃入名門望族;累世兩千石、世代簪纓者謂之郡望世家;而家中曾出過兩千石但後來落魄了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
是的,就算是田畝連於方國、武斷鄉曲的豪右,在九品官人制中都要被劃入下品。
更莫說是生來卑微的黎庶了。
而曾經打破世卿制的軍功制度,則是要公平得多。
至少,不管是寒門還是豪右,亦或者是粗鄙的山野之人,只要能博得戰功就可以封侯、成為肉食者。
遠的不說,並非高門或世家的夏侯一族,不就是憑藉軍功起家的嘛~
且階級一旦固化,矛盾就會變得尖銳,也會誘發進身無門的人忿怒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或是說,魏國推行九品官人制不過十數年,階級那會那麼快就固化了呢?
但這真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如今朝野已然有了“寒門或黎庶仕官不可高於兩千石,不然會給自己以及家族帶來禍事”的說法了。
文帝曹丕以九品官人制與士族妥協,讓他們為曹魏代漢承天命背書,所以此制度是不可能廢除的。
一旦廢除了,曹魏社稷將迎來不可承受之重。
深知這點的夏侯惠,才想著效仿秦漢時期的軍功制度,打算從民屯中募兵、變革士家制度,以他們作為例子向門第不高或出身卑微的人看到另外一條進身之階。
不需要依附世家高門,也能光耀門楣的進身之階。
且憑藉軍功晉身入的新勳貴,在執掌權勢之餘也會打破廟堂權力格局,成為君王賴以制衡士族的新勢力。
至於為何夏侯惠沒有直接上疏明言嘛~
試問,如今孰人膽敢公然指摘九品官人制的弊端呢?
哪怕是天子曹叡都不能!
《老子》有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故而,夏侯惠便想著看能否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將士家與屯田客作為突破口了。
一旦能成功,那麼寒門、豪右或尋常黎庶必然會爭相響應——
就連與奴隸無異計程車家和屯田客都能憑藉軍功晉身,出身更高才學更全的他們豈不是有機會踏入廟堂之高!?
也正是因為如此,夏侯惠才頗為激進的諫言當佔據皖城谷地。
也令天子曹叡出於為社稷考慮的原因,更傾向於全據廬江郡,以此當作契機來推動夏侯惠提出來的變革。
畢竟,比起緩解九品官人制的弊端而言,承擔皖城谷地難以守禦的風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只不過,可惜了。
在蔣濟的提醒下,天子最終還是將此事暫時擱淺了。
隴右之戰後,司馬懿在上疏請罪時,還附上了對日後雍涼戰事的預測。
而天子曹叡召滿寵、劉曄與蔣濟私下計議後,皆對司馬懿的預測深以為然——下一次蜀兵來犯時,將是魏國代漢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緣由有三。
其一,乃是魏國對陣蜀兵時,將不復再有兵力優勢。
理由是內耗。
雍涼之地不管是在前朝,還是對如今的魏國而言,皆是最容易動盪的地區。
羌胡部落眾多之地一直都易動難安,且如今曹真伐蜀不利、司馬懿隴右敗北極大降低了魏國的威信,也極大助長了羌胡部落以及一些豪右大族的恣睢之心。
魏國為了在抵禦蜀兵之際,不會迎來後方動亂,只得增多兵馬部署在各郡縣裡駐守。
如遠離廟堂的河西走廊,如民眾以種羌部落為主的西平郡與金城郡等地。
如此一來,雍涼可御蜀的兵力自然就減少了。
其二,則是蜀兵不會重蹈覆轍。
前幾次蜀兵犯雍涼,糧秣難繼乃是最大的弊端。
尤其是前番的隴右之戰,明明蜀兵都大破魏軍了、已然可以北上天水郡步步為營蠶食隴右了,卻因為糧盡不得不放棄大好局勢罷兵而歸。
所以,下一次蜀國再興兵的時候,也必然會先規避這一弊端。
在蜀兵無有糧秣之憂、雙方兵力大致對等的情況下,魏國還能向先前幾次一樣將蜀兵堵回去嗎?
可能性很小的!
滷城的三千甲首就證明了,魏國的兵將真不如蜀國強悍。
再者,蜀吳乃同盟之國!
前幾次蜀吳兩國興兵來犯時,不曾同期動兵過,故而魏國也能從容應對。
但他們在數次兵伐無果後,還不吸取教訓相約同期興兵北上嗎?
蜀吳二國雖小,但也不乏有識之士。
他們都明白彼此之間乃唇亡齒寒,更知道如今魏國獨大而蜀吳不爭即亡的局勢!
其三,那就是北疆將有刀兵起了。
擁控弦十餘萬騎、稱雄漠南的鮮卑大人軻比能素有一統鮮卑的雄心。
前番從橫跨河套平原來隴右,也是指望著與蜀兵前後夾擊攻破魏國雍涼各部,好讓魏國不復有干預他兼併其他鮮卑部落的戰事,儘早一統鮮卑三部。
如今,他與蜀國約盟之事已然敗露、反跡已顯,若是看到魏國兵力被蜀吳二國牽制無暇北顧之時,定會興兵為害北疆邊塞的。而軻比能一旦為害邊塞,遠在遼東的公孫淵,以他囚禁從父公孫恭奪位自立的心性也必然不會安分的。
故所謂之,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是也!
魏雖大,國力也可稱雄厚,但面對數千裡疆域皆烽火連綿的局勢,也是很難應對的。
且是稍有不慎,便將迎來動盪社稷的大創。
如此,分出洛陽南北軍前去駐守皖城谷地自是不可取了。
天子曹叡為了即將到來的艱難時刻綢繆,也唯有按捺住心中萬般不甘,很是惆悵的兩害相權取其輕。
不過,夏侯惠的私奏並非一無所得。
因為天子曹叡雖不取他之策,但卻有感於他為國裨益之忠直、推心置腹之誠懇,便賦予了更多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