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

第33章 逐出

自天子曹叡繼位以來,巴蜀在短短兩年時間裡,三次出兵犯境,還奪了武都、陰平二郡,這就促成了魏國上下皆汲汲求戰之心。

想想就明白了。

對於曹叡而言,魏國獨佔天下七分,且曹丕在位期間並沒有失疆域,若是面對巴蜀如此挑釁他都不伐之,國威何在?君威何存?

而對於廟堂可計議軍國大事的重臣而言,則是出於對巴蜀認知顛覆的考量。

最初,蜀主劉備崩於永安,魏國廟堂皆以為巴蜀已然日薄西山,是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等人還各作書入蜀陳天命人事,勸說被劉備託孤的諸葛亮舉國稱藩。

但沒想到的是,僅僅數年過後,諸葛亮率軍出隴右,魏國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叛魏相應,令關中響震!

如此,若不伐蜀以耀魏國軍威,雍涼何能安也!

因而在武都、陰平二郡剛剛丟失的時候,天子曹叡便時常私下諮詢廟堂重臣伐蜀事宜了。

就是群臣意見相左。

如被諮詢得最多的侍中劉曄,與天子私對時聲稱可以,在眾人面前則是聲稱不可以,將迎合諂媚的作態彰顯無遺。

而中領軍楊暨則是反對。

他以為巴蜀有山川之固,且道路崎嶇,魏國最精銳的騎兵難以發揮戰力等為由,認為伐蜀不可取。

待到冬十一月,大將軍曹真上表陳述伐蜀方略時,司空陳群也明確反對。

因為曹真的方略中,是打算讓郭淮督隴右各部入陰平與武都郡、驃騎將軍司馬懿走東三郡策應,自己則是督領主力走褒斜谷攻入漢中。

陳群覺得,此戰略不可能成功。

且理由令人無法反駁。

當年魏武曹操走秦嶺穀道、長達三百多(漢)裡的褒斜谷入漢中都失敗了,你曹真憑什麼認為自己就能成功?

難不成,曹真自忖比武帝更善於用兵?

天子曹叡將陳群的意見,轉去長安給予曹真,也促使了曹真親自趕回來洛陽之行。

曾經留在洛陽幫曹叡穩定局勢的他知道,如若曹叡心中罷了伐蜀之念,便直接下詔將此事暫時擱置了;而將陳群之言轉示與他,自然是讓他自己來說服陳群以及其他人。

曹真歸來後,直接將方略大致修改了下,改為自身督領主力從子午谷進軍,並分兵給宿將張頜走褒斜谷,形成四路伐蜀之勢。

對此,陳群與其他反對者並沒有當即反駁。

而是重新估量增加了一條路線進軍後,大軍糧秣以及輜重補給等問題,打算實事求是之後再作諫言。

但任憑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夏侯惠竟然上疏諫言了!

竟不知自身人輕位卑,妄議軍國大事,以洋洋灑灑的數千言,從山川地理、兵將軍心、環境氣候以及魏蜀雙方優劣對比等各個方面,有理有據的聲稱此時不宜伐蜀。

這份上疏,原本知曉的臣僚並不多。

尚書令陳矯在看到的時候,第一時間送去了東堂;但在天子看罷後,招來中書監、令與侍中劉曄以及陳群等人一併參詳後,也不可避免的流傳了出來。

反正,魏國將伐蜀之事也不算秘密了。

如雍涼軍中的細作早就打探到,蜀丞相諸葛亮已然築漢城於沔陽、築樂城於成固,提前做好了守禦的準備。

天子曹叡與諸重臣計議的結果是什麼,妄議軍國大事的夏侯惠將迎來什麼結果,現今暫無人知曉。

但有一點卻是確鑿了。

從舉薦杜恕、贊成滿寵方略與爭論曹真伐蜀三件事中,朝野都知道了,夏侯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不黨不朋、不囿家門、不苟私利且不以仕途為念的直臣。

也就是所謂的社稷孤臣。

因為他做事的方式,只從社稷裨益與否的角度出發,不惜把不能得罪的、不該得罪的人,都給得罪了.......

要知道,夏侯惠應該竭力促成曹真伐蜀才對的啊~

源於夏侯淵、夏侯榮死難漢中郡的關係,大將軍曹真伐蜀也是間接的為夏侯淵復仇;若是事順遂將奪回漢中郡奪回來,那更是為夏侯家雪恨、摘掉丟失漢中郡的恥辱了!

身為人子,怎麼能反對呢?

“豎子!父兄之仇,猶不思報,汝尚有何面目苟活於世邪!”

這是夏侯衡的原話。

就在夏侯惠作上疏沒幾日,他長兄夏侯衡得悉了事情,便暴跳如雷的對他拳腳相加、責罵不肖。

但夏侯惠並不屈服。

在躲避拳腳的時候,還一味爭辯著“我為臣子,當為國裨益,焉以私廢公”云云。

這種死不認錯的態度,也令惱怒難當的夏侯衡做出了兄弟分家的決定。

說得好聽是分家。

但誰都知道,這是夏侯衡將他趕出了家門。

以實際行動向所有人表示,這個逆子以後所言所行都與夏侯家無關,他人若是想打想罵或者構陷,悉隨君便,毋庸以夏侯家為念。

這就是王肅心中煩躁的來源。

他女兒,才剛剛與夏侯惠定親了啊!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