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正戲馬上開場,觀眾席的聲音漸漸稀落下去。
這時,旁白響起:“山陽縣內冤情重,竇娥含冤赴法場。六月飛雪驚天地,千古奇冤訴滄桑。”
一位身著囚服、披頭散髮的女子,由衙役押解著,步履蹣跚地走上舞臺。她面容憔悴卻目光堅毅,對著臺下觀眾悲憤道:
“我竇娥自幼喪母,父親趕考離去,孤苦伶仃,幸得蔡婆收養。”
“後與蔡郎成婚,本以為能過上安穩日子,誰知蔡郎早逝,我與婆婆相依為命。可那張驢兒父子,心懷不軌,欲強佔我婆媳二人。”
“婆婆不從,被張驢兒下毒陷害,卻陰差陽錯毒死了他自己的父親。這張驢兒竟惡人先告狀,買通貪官,誣陷我竇娥殺人。”
“我竇娥雖一介女流,卻也知天理昭昭,怎奈這世道黑暗,官官相護,我有冤難申啊!”
竇娥的聲聲控訴,如重錘敲擊著觀眾的心。
李世民聽得眉頭緊鎖,拳頭不自覺握緊。
劇情繼續推進,竇娥在法場上指天罵地,許下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
隨著劇情發展,一樁樁誓願逐一應驗,舞臺上營造出的詭異氛圍,令在場眾人無不驚歎。
李世民出身世家,但自幼受儒家教誨,深知民間疾苦,對竇娥的遭遇感同身受,眼中滿是憤慨與同情。
李承乾雖錦衣玉食,但看到如此冤屈,也不禁動容。
李泰則對此也感觸博深,畢竟離之前的大分裂時代相隔不久。
待這場戲落幕,李世民仍沉浸其中,久久無法釋懷。
李承乾上前輕聲提醒:“阿耶,戲已散場。”
李世民回過神來,看向兩個兒子,問道:“乾兒、青雀,你們對這出戏有何看法?”
李承乾思索片刻,認真說道:“阿耶,這世間竟有如此冤屈,孩兒日後定當勤勉為政,讓百姓免受這般苦難,絕不讓此類冤案重現。”
李世民微微點頭,又看向李泰。
李泰眼眶泛紅,激動道:“阿耶,竇娥太可憐了!那些貪官汙吏、惡霸無賴,實在可惡,定要嚴懲不貸!”
李世民長嘆一聲:“是啊,吏治不清,百姓難安。這貪官與惡霸勾結,才釀成這般人間慘劇,朝堂之上,當以此為戒,嚴整吏治!”
帶著複雜的心情回到大廳,李世民對這新穎的戲曲形式充滿好奇:“乾兒,去打聽打聽,這《竇娥冤》是何人所寫?如此才情,不可埋沒,當為我大唐所用。”
李承乾領命而去,不多時,神色古怪地回來,支支吾吾道:“阿耶,這……這出戏又是蘇策所作。聽夥計說,從劇本創作到排練演出,皆由他一手操辦。”
李世民聽聞,先是一怔,隨即笑了笑:“這蘇策,倒是個奇才,處處都能給朕驚喜。”
李世民目光掃過一旁的水牌,見上面寫著《將相和》,頓時來了興致:“乾兒,再去買幾張這出戏的票,多買些。青雀,去叫雉奴和長樂一同來看。”
李泰雖對蘇策心有芥蒂,但皇命難違,只能無奈地去買票。
而李麗質聽聞父親要自己去看戲,驚訝地看著望月樓,疑惑地問李泰:“啥?阿耶叫我一起去這望月樓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