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以為,經濟之道,民生為要。”
李承乾恭敬地向李世民說道,“前些日子,兒臣隨父皇前往藍田,所見所聞,百姓生活安穩,就連老翁都能自己擺攤位養活自己。所以回宮之後,兒臣反覆思量,這其中緣由究竟為何?”
“兒臣以為,此皆得益於蘇策蘇大人。他在藍田推行諸多舉措,興商賈、開作坊,為當地帶來豐厚財貨,亦廣闢謀生之途,令無數百姓得以安身立命。”
李承乾略作思忖,神色沉穩,緩緩說道:“此‘以工代賑’之策,不僅能在災時廣闢就業之機,更能為百姓謀得長久營生之道。百姓有了生計,方能賺取銀錢,以養家餬口。待百姓手中寬裕,便會樂於消費,如此迴圈往復,自可帶動四方財源,催生更多財富。”
“商人雖以逐利為目的,但在這一過程中,同樣不可或缺。他們不辭辛勞,將貨物運往大唐各地,不也為大唐做出了貢獻嗎?”
李世民聽後,陷入沉思。許久,眼中精光一閃:“繼續說下去。”
“是,父皇。經濟之道,不僅關乎民生,對國家發展亦大有裨益。”李承乾繼續道,“蘇大人曾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唯有經濟穩健發展,方能為朝堂穩固、社稷繁榮築牢根基。”
李世民聽到上層建築,一臉懵:“這所謂的上層建築指的是什麼?”
李承乾思考了一會兒,腦海中突然浮現出蘇策之前對“上層建築”的解釋。他清了清嗓子,恭敬地向李世民說道:“父皇,兒臣曾聽蘇策講過,所謂上層建築,乃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等觀點,以及與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簡單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如今我大唐欲行改革,這經濟之策便是在打牢基礎,而朝堂之上的決策與權衡,便是上層建築的體現,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而有了這增長的財富,父皇便能將其用於軍費開支、投資基礎設施、興辦教育、改善醫療等諸多方面,進而推動我大唐的繁榮發展!”
李泰一聽,當即冷笑一聲:“滿口蘇大人、蘇大人,我還以為你有何高見,原來不過是照搬他人之言。”
李世民心中卻有所觸動,問道:“這些都是蘇策所言?”
“兒臣不敢欺瞞父皇。當日父皇出門之時,兒臣因仰慕蘇大人的才學,曾私自登門拜訪。”
至於拜師一事,李承乾可不敢亂說,否則他怕父皇大發雷霆。
“他還講了些什麼?”李世民心底不禁泛起一絲慍怒。蘇策這小子,在朕面前言語隨性,對著太子,竟能道出如此治國良策,當真是可惱!
此刻李承乾話語雖未諳世事,但李世民聽得饒有興致。“哼!你跟我有所保留,我還不能從別處探聽訊息?”
可惜,蘇策所言太過深奧,且李承乾僅聽過一次,加之那時他緊張至極,如今早已忘得差不多了。能記住這些內容,已然殊為不易,這也是因他自幼便開始接觸國事,耳濡目染,才留下些許印象。
“父皇,當時蘇大人講了許多,但有些道理太過深奧,兒臣記不太清了。”
李世民瞧著李承乾,心裡那叫一個無奈,暗歎這大好機會就這麼被他給錯過了。剛想發火,轉念又一想,要不是李承乾主動來請教,自己哪能聽到這麼絕的見解?這麼一想,他強壓下心頭的火,沒再多說啥。
不過,李世民眼珠一轉,心中有了主意。自己不是曾以皇商之名與蘇家小子合作過嗎?雖說身份已被識破,但當時並未言明不再合作。如今之計……
他看了看李泰,本想讓他擔起商隊之事。但轉念一想,李泰與蘇策關係並不融洽。且不說李泰能否放下身段,即便願意,蘇策恐怕也不願傳授。
李世民深知蘇策的脾性,此人倔強,若強行施壓,反而適得其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