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餘閒明明說,韃子殺不完,大明國庫無力支撐,為何又推翻結論?”
“難道過了一晚,韃子就殺得完了?”
沒等朱元璋質疑結束,餘閒開始悠悠地說:“確實是對的。”
先生都這麼說了,朱棣哪裡還忍得住!
只聽兩聲仰天長笑,朱棣難掩喜色。
“皇天不負有心人,我果真有點天賦。”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別急,這些不是你隨便猜的吧?”
“當然不是了。”
朱棣眼神無比真摯:“您昨夜交代的話,我都記住了,而且想了整整一晚。”
“第一,您說過開壇作法太過兒戲。”
“畢竟把萬民生計交給老天爺,那太冒險。
老天爺不是許願池,花幾千兩銀子,辦幾百萬兩的事,這本身就是痴人說夢。”
“第二,您說過草原韃子四散,打完一批還有一批,除非殺光才行。”
“大明成立沒幾年,花太多錢在打仗上面,顯然不現實。”
“但是您沒說,不能打啊!”
朱棣分析起來,滿臉皆是期許。
“唯有打仗,可以永絕後患,又不是非要在一年內打完,您說是吧?”
餘閒看朱棣侃侃而談,以點頭回應。
“不錯,知道辯證地理解他人的話,算你入門了。”
“這就是聽話要聽音。”
朱棣得了誇獎,心情別提多美,但他也有疑問。
“北伐好是好,我這麼規劃,大明承受得住嗎?”
餘閒繼續道:“可行性姑且不談,先說必要性。”
“遊牧異族南下,韃子屢殺不止,你知道根本原因在於什麼嗎?”
關於這題,朱棣表示他很會了。
“因為天氣!因為奪利!因為搶地!”
餘閒點點頭,又搖搖頭。
“說對一部分,又沒完全對。”
“韃子與大明作對的另一層原因,是他們與我們,自古就是對立面!”
“秦皇掃六國前,戰國七雄動輒刀刃相見,從不把異國當本國。
漢武阻擊匈奴前,異族頻頻南下,屠戮中原百姓。
後來又如何?”
朱棣試著推論:“後來......七雄變一國,匈奴也被後代君王漸漸歸化。”
“沒錯。”
“只有融為一族,才斷絕了後患。”
“秦、漢、唐當年定下的北境線......還不夠北!”
“大明要向前,再向前。,奪下一塊塊草地,拿下一座座城池。”
“直到,天下歸一!”
夢想固然重要,執行也是難題。
“遙想秦始皇當年,屯田囤地,先保證大後方的穩定。”
“因此大明進攻前,務必審視現有良田,確定四季糧草供應的數量和補給量。”
“否則盲目擴張,容易引火燒身。”
聽著餘閒從一個小點鋪至全域性,甚至為大明想到了將來千百年的疆域勢力。
朱棣越聽越佩服。
他平日最愛研究沙盤、軍事策略。
怎能不知糧草的重要性。
“先生的意思我明白,就是要仿照漢初,休養生息數十年。”
“等糧倉富起來了,拳頭硬起來了,再考慮大規模出征。”
“只是等那時候,恐怕我已白髮蒼蒼......”
朱棣生平酷愛快意恩仇,想到有生之年不能報國,眼神就暗了下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