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其與東林書院究竟有沒有關係,但總之也算是陰差陽錯的將東林二字給傳了下來。”
“等到大明立朝之後,無錫陳家就又花錢將其買了回來,並擴建,重新改成了東林書院。”
“所以說起來,東林二字也是有歷史底蘊的,儘管一開始,這東林二字同陳家沒關係。”
“但在立朝之後,陳家花錢將遺址買下並擴建重塑其書院以風之際,東林書院便於陳家有了聯絡。”
“這陳家倒是挺會佔便宜的。”
見朱元璋面色青青白白,依舊很難看的樣子,馬皇后也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陳家刺殺餘先生自然是罪無可恕,但錯的是人,同書院也沒什麼關係。”
“推行書院的是江南一帶的百姓,去了書院的是百姓子孫,那些百姓未來也會成為你的官員,同樣成為其他地方的父母官,所以書院不能廢。”
“更不用說,這擴建東林書院也是正正經經領了朝廷批文的,也沒幹那種犯法的事,所以人歸人事歸事,你可不能往這邊遷怒。”
有了馬皇后的勸慰,朱元璋本來暴怒的情緒一點點緩了下來。
對,他現在不能亂了自己的陣腳。
如今查到了刺殺餘先生的兇手,他應該高興才對。
起碼對餘先生有了個交代,下次他就可以直接拎著結果去找餘先生了,也不用偷偷摸摸在隔壁宅子裡偷聽餘先生上課了。
他也能面對面的和餘先生交流。
但儘管這麼想,朱元璋心情卻始終不能開懷。
因為就像餘先生說的,這江南世家的關係如同老樹盤根一般。
亂的如一團麻繩!
牽一髮而動全身,那可一個個比皇帝命還長的世家啊。
數百年的根基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直接連根拔起的。
沒準他這邊剛處理完一個世家,另一邊,其餘世家就得聯合起來找他的麻煩,想辦法換一個更聽話、更懂事兒的皇帝上去了。
所以光解決陳家是遠遠不夠的。
餘先生改革執法,得罪的是所有世族。
如今餘先生在明處,而那些世家卻在暗處,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他總不能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日夜不停的防範著吧,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人力終是有疏忽的時候,他們一個疏忽,損失的就有可能是餘先生的性命,他們輸不起!
想到這裡,朱元璋揉了揉眉心,越發的煩悶。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咱太粗心太大意了。”
“從一開始就應該將餘先生的存在密不透風的捂起來。”
“咱還是太過心急了,得到了餘先生教導的法子,慌不擇路的就開始了改革,這才使餘先生惹禍上身。”
朱元璋愧疚難當,“現在只能希望劉基那老小子在推行新政的時候阻力稍大一點。”
“希望那些世家拿出自己的傲氣來,多針對針對劉基,這樣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去處理他們了!”
“起碼能幫餘先生掃清一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