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房間裡,兩個孩子已經睡著,李雪梅坐下煤油燈下納鞋底。
80年代的農村,婦人們都會做布鞋,棉鞋,織毛衣,她的影子投射在牆壁上,張衛國感受到了一種歲月靜好的味道。
去年家家戶戶都通了電,用上了燈泡,可電力供應不足,三天兩頭停電是常見的事,所以大部分家庭還是要用煤油燈照明。
張衛國輕咳一聲,對李雪梅說:“雪梅,這些年辛苦你了。”
李雪梅咬斷手裡的線頭,轉過頭看向他:“衛國,你說啥呢,咱們是兩口子。”
“當初嫁給你的時候,我就知道你家的情況。這些年,咱們雖然日子過得苦點,可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比什麼都強。”
張衛國心裡暖暖的,這個女人太善良。
“雪梅,以後我會加倍對你好,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的。”
李雪梅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從丈夫嘴裡聽到這樣的話,心裡一時間既甜蜜又辛酸。
張衛國估摸著時間不早了,催促道:”雪梅,明天還要早起幹活,你快上床睡覺吧。”
李雪梅將做了一半的鞋底放進竹籃裡,把桌上的油燈吹滅,脫鞋上床。
黑暗中,張衛國聽著她和孩子們平穩的呼吸聲,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張衛國起來的時候,李雪梅已經在煮粥了。
不是農忙時節,早餐要麼煮雜糧粥,要麼煮綠豆粥。
糧食產量不高,除了上交公糧之外,還要用糧食換錢,能留下自己吃的口糧也只是剛剛好。
張衛國簡單的洗漱過後,他背上竹筐,提著砍刀去了村頭的竹林。
在竹林裡忙了半小時,張衛國將滿滿一筐的竹子揹回了家。
妞妞和狗蛋已經起床,妞妞在村裡讀一年級,每天早上吃完粥,就和鄰居家的小夥伴們一起上學。
看到張衛國回來,兩個孩子圍了上來,親熱的喊他洗手吃粥。
一家人吃過早飯,妞妞揹著李雪梅給她縫的小布書包去了學校。
李雪梅笑著說:“衛國,我去田裡除草,你帶著狗蛋。”
狗蛋拿了一個小板凳,乖巧的坐在張衛國身邊:“娘,我在家裡幫爹做毫子,然後捕好多膳魚。”
李雪梅拍拍他的腦袋,笑著出門了。
張衛國先用廉刀將竹子劈成兩半,對剖再對剖,剖成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剖析開,剖出來的篾片,粗細均勻,青白分明。
接著將篾片編成橢圓形的框架作為籠身的基礎,再在兩端分別安裝逐漸變細的部分,形成入口和出口的形狀。
做好籠身後,再把竹篾透過細繩固定在骨架上,從籠身的一端開始,圍繞骨架進行編織。
這些都是精細活,一不小心很容易被竹篾劃傷手。
整整一個上午的時間,張衛國都在做相關的準備。
看看太陽,張衛國知道接近12點了,有了錢他得買兩快手錶,自己和媳婦每人一快,不然看天做飯實在不方便。
80年代,收音機、腳踏車、縫紉機、手錶被稱為”三轉一響,”幾乎是城市青年結婚的標配。
收音機相對便宜一些,一臺四管半導體收音機,需要32元。一臺永久牌腳踏車要180元,一臺蝴蝶牌縫紉機,需要175元,海歐機械錶也要168元左右。
而且這是一個憑票買東西的年代,不僅要有錢,還要有票,在農村能置辦齊這些東西的都是有錢人家。
張衛國和李雪梅結婚的時候,家裡根本沒錢,只給了李家30元彩禮錢。
這兩年他們養豬,賣雞蛋,賣糧食的錢,只夠蓋這間房子,和置辦一輛二手腳踏車。
等有了錢,張衛國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幫李雪梅補齊三轉一響,這些年她跟著自己吃了不少苦。
張衛國從罈子裡抓了一把醃好的酸菜,然後去菜園裡摘了幾個青辣椒,一把空心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