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已經做好了準備,從桌子上拿起了水杯,輕輕抿了一口,抬頭看著李標。
李標深深呼吸,調整了一下,這才抬起頭看著崇禎緩緩開口:
“陛下,微臣認為最近流寇肆虐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兵對流寇的殺戮不夠!
這些流寇沒有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這麼多年,他們一直都是打擊了就銷聲匿跡,一旦有機會,他們又死灰復燃,所以微臣建議這次可以對流寇加大清剿力度。”
李標抹了一把額頭上的冷汗,抬頭一臉認真地說道。
崇禎聽完,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個李標,雖然古板,但是本領還是有的。
至少這條建議就提得非常棒!
他還真的提到了點子上,如果提前給這些流寇戴上套子,這些流寇們的日子一定不會好過。
一旦把這些流寇們給剷除了,所有的一切就都開始順理成章。
此時,崇禎明白,只有想法剷除這些流寇,才能確保大明的安穩。
至少也要把這些流寇徹底趕走。
突然,崇禎的神情一亮,頓時有了主意。
這對於他來說,可能是一個絕佳的主意。
只要是按照這個計劃走下去,效果肯定是絕佳的。
這對於崇禎來說,非常重要。
只有如此,他才能從基本上穩住局面,大力發展大明帝國的經濟。
如果不能從想法穩住局面,讓這些流寇一直肆虐下去,那麼到什麼時候,他崇禎也是非常被動的。
這一刻,崇禎決定兵行險著。
只有如此,他才會有一線生機。
他不能把自己的脖子伸到人家流寇面前,任他們宰割,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
所有的壓力,此時都給到了崇禎。
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他必須堅持住,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他的決策是直接關係到大明帝國的未來,所以他根本就不敢懈怠。
只有穩住了,他才會有機會。
“李愛卿,你說得很對,其實朕有一個想法,你幫朕分析一下。”
崇禎笑呵呵地說著,看向了李標。
李標有點忐忑地看著崇禎,眸子裡閃過一抹驚懼的神色。
分析?
他可不敢給崇禎分析,最多是探討一下。
“陛下,微臣不敢...”李標說著,頭略微低下,有點不知所措。
這些對於李標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李愛卿,不要有心理壓力,如果朕一人能做所有的事,還要你們這些大臣做什麼?”
崇禎的神情開始舒緩起來。
崇禎當然不傻,他直接就猜透了李標的想法。
“是,陛下,微臣遵旨,微臣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李標挺了胸脯,一臉興奮地看著崇禎。
此時,李標真的來了精神。
因為他在陛下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這就是屬於大明帝國未來的希望,只有陛下振作起來,一切都才有可能。
他們這些做臣子的,也只能是在陛下的指揮和領導之下,他們才會有未來和希望。
崇禎看了一眼李標等人,非常滿意。
“既然建奴現在不好對付,我們如何把這些流寇和建奴利用起來。”崇禎的眼珠子一轉,衝著李標招了招手。
李標急忙起身,來到崇禎身邊。
“李愛卿,你看這樣...然後可以這樣...一定會收到意外驚喜的。”崇禎的聲音很低,低到只有李標和他自己能聽見。
此時,崇禎明白,到了這個時候,必須來一點狠的,尋常招式已經不管用了。
只有狠一點,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李標聽完之後,瞬間駭然。
這是一個極其大膽的想法,甚至來說是有點不切實際的。
但,此時,他也明白,陛下的招兒不多了,也只能別出心裁。
“陛下,微臣支援。”思考了片刻之後,李標最終還是決定全力支援崇禎的決定。
“好,既然如此,這件事兒就交給你了,你幫朕思考一下,看能不能思考出一個萬全之策來。”
“是,陛下,微臣遵旨。”李標急忙拱手答應了下來,轉身走了下去,與韓爌、畢自嚴等人站在一處。
不過,重要的資訊,他們的聲音都很低。
甚至是連在旁邊不遠處的韓爌和畢自嚴此時也都被矇在鼓裡。
他們兩個也不知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兒。
“畢愛卿,朕讓你給遼東調撥的神器怎麼樣了?”
崇禎猛然想起,還欠人家孫承宗不少東西。
“啟稟陛下,一切都準備就緒,就差往遼東送了。”畢自嚴急忙拱手,眸子裡閃過一抹自信的神色。
“嗯,速度要快,一定要確保安全,多派一些人手,調撥5000人護送,不可出現意外。”
“是,陛下,微臣遵旨。”畢自嚴急忙拱手答應了下來。
“對了,韓愛卿,這是朕總結的紅薯、土豆的做法和吃法,你令人謄抄,然後分發給百姓。”崇禎猛然想起,在坤寧宮的趣事來,從懷裡拿出了一張紙條,緩緩開口。
“陛下,紅薯、土豆還有特別的做法?”畢自嚴滿臉疑問地看著崇禎。
他沒有想到,一個個小小的土豆和紅薯,竟然還有特別的烹飪方法。
畢自嚴直接愣住了,他長這麼大,雖然沒怎麼下過廚,但是最基本的做法還是瞭解一些的。
大部分的食材,其實做法都是如出一轍。
他畢自嚴也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沒吃過羊肉,也見過羊跑!
崇禎都看出來了,畢自嚴不太相信。
“開啟看看吧,畢愛卿,這個烹飪方法要廣而告之。”
崇禎笑呵呵地看著畢自嚴,眸子裡閃過一抹複雜的神色。
其實,崇禎此時也非常理解,他明白,這個畢自嚴當然是不知道土豆和紅薯的做法。
他們都沒有見過這兩樣東西,哪裡來的方法策略。
他們根本就不會明白,不過,崇禎對於這些則是非常清楚。
崇禎明白,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民生問題,一直都是大明帝國的頭等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救大明帝國。
那些個所謂的流寇,其實他們所依仗的正是那些百姓。
如果百姓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那麼所有的問題就都會得到緩解。
很多百姓不會再自願加入他們。
百姓們之所以走上不歸路,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因為大明帝國天災不斷,顆粒無收,更重要的是稅收太重。
很多人,尤其是最底層的百姓,他們在這個時候,真的是走投無路。
他們除了鋌而走險之外,真的沒有任何的一丁點的退路可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