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中轉站的第一個模組升空時。
懂王的競選總部正瀰漫著一股咖啡和焦慮混合的味道。
幕僚抱著一摞報紙衝進辦公室,報紙頭版全是星艦升空的照片。
有的拍的是箭體衝破雲層的瞬間,有的拍的是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歡呼的場景,唯獨沒有一張是關於懂王的。
“Boss,您看!”
幕僚把報紙往桌上一放,指著頭版標題:
“《人類向火星邁一大步:地火中轉站首模組成功入軌》
《孟川:2026年將實現火星常駐》……全是他的新聞!”
“您昨天在賓州的演講,媒體就提了一句‘前總統發表競選演說’,連個整版都沒有!”
懂王有些煩躁地把領帶扯開,抓起報紙掃了幾眼,臉“唰”地沉了下來。
他簡直恨透孟川了。
可偏偏又拿孟川沒有辦法。
而火箭公司這邊,連續十幾天,每天都在發射星艦。
有時候一天發射四五次。
五十個星艦終於全部發射到了500萬公里之外。
而從加州工廠剛剛生產出來的十架星艦開始頻繁地在地球和中轉站上來回運輸。
大量的物資被運到了中轉上。
戰一等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也早就從火星上回來了。
他帶回來大量的資料,工程師根據他帶回來的資料,整理成報告彙報給孟川。
首先最大的問題還是機器人和機器狗的問題。
火星上的沙塵暴太強。
對機器人和機器狗的關節的傷害比預想中嚴重。
工程師給孟川發來一張磨損的軸承照片。
火星上的沙土顆粒太細了,會鑽進軸承縫隙裡,就算加了防塵罩也沒用。
要是不解決這個問題,機器人和機器狗的使用壽命可能只有半年。
關鍵是機器人和機器狗已經量產了兩萬多個。
有些已經運送到中轉站了。
回爐重造肯定是不行的。
孟川看著照片上,沙土在金屬表面留下的劃痕像細密的蛛網。
“換材料行不行?用鈦合金加陶瓷塗層,硬度夠不夠?”
孟川親自打電話過去詢問。
“試過了,陶瓷塗層容易碎。”
工程師搖搖頭,但有些猶豫地說道:
“我們之前一起討論了一個或許可行的方案。就是試試仿生結構。像駱駝的膝蓋那樣,關節處加個伸縮式的防塵套,沙土進不去。”
孟川雖然聽不懂,但馬上就是拍板:
“趕緊做樣品,如果可行就要大批次地生產。爭取下週送到中轉站。”
因為時間已經不多了。
必須要儘快把樣品送上去,等到了火星再給機器人和機器狗加裝。
“對了,製氧機和二氧化碳轉化裝置怎麼樣了?首批耐寒植物種子能按時送過去嗎?”
孟川繼續問道。
“製氧機沒問題,在地球上做過模擬測試,一天能產5000升氧氣。滿足三個人一天所需是綽綽有餘的。”
正常一個成年人,一天需要的氧氣也不過是500升左右。
5000升氧氣理論上是可以滿足十個人一天所需的。
“就是二氧化碳轉化裝置有點小問題——火星大氣裡的氬氣含量比預想中高,會影響催化劑的效率。”
工程師彙報道:
“不過化學部的人說下週能拿出改進方案。植物種子已經打包好了,就等下一批星艦升空。”
孟川點點頭,剛站起身,口袋裡的手機響了——是黃老的電話。
“小孟啊!在不在家,你家的酒我可是好久沒喝了。”
電話那頭的聲音帶著慣有的溫和,卻隱約藏著點嚴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