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使得豪強土地兼併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當地官吏採用‘詭寄’‘飛灑’等手段逃稅,松江府出現甚至出現‘一田三主’的荒誕怪象,田底權、田面權、永佃權分離。
“江南地區改稻為桑,如此多的問題,難以解決,而現在朱允熥貴為吳王,他理應有責任解決這些事情啊。”
黃子澄露出笑容來,齊泰也隨即哈哈大笑道:
“這個方法,確實不錯。”
“若是朱允熥不解決的話,那他擔任這個吳王有何道理,豈不是無能?這既讓陛下失望,又讓文武百官覺得不妥,很有可能他的吳王之位就要被罷黜了,那這樣對於朱允熥的政治威望將是一個重重的打擊。”
“而若朱允熥去解決的話,那勢必要前往江南地區親自解決,這樣的話他就順理成章的離開了京城這個政治中心了。”
“而解決這個問題,豈是一日兩日就能完事的?至少三兩年,到那個時候京城內恐怕殿下已經被冊立為皇太孫了,到那個時候朱允熥就只能在當地擔任藩王了。”
“更不用說,朱允熥還未必有方法解決。”
兩人對視一笑。
他們這個方法,可謂是一個陽謀,不管朱允熥如何做,都會陷入到他們的圈套中,不管最終如何,他們都是獲益的一方。
其實這也是借鑑了唐朝初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太子爭奪之戰中,李建成的方法,當時李建成就準備讓李世民離開京城的,不過當時李淵並沒有允許。
而現在,大明朝的情況和那一次可不同,朱允熥現在是正了八經的吳王,去解決這些事情理所應當,你不去解決,你當什麼吳王?
“就這麼辦吧,殿下,我們去聯絡聯絡一些官員,明日朝會上就提一下這件事情。”
黃子澄和齊泰,本身並不認識很多朝廷中的重臣,畢竟能上早朝的至少也是正五品的官員,而他們根本沒有這個資格,不過得益於他們是二皇孫朱允炆的老師的關係,這導致他們站在了朱允炆的陣營中,也因此和朱允炆背後的政治資源產生了聯絡。
太子妃呂氏所出身的家族,宋元明三朝為官,在朝廷中的政治能量太過渾厚了,他們只需要出面提一提這件事情,自然會有人出手的,也不用殿下親自去了。
“哦,對了,殿下,我們近日發現了一位才能不凡的學子,不如給殿下引薦一番?”
黃子澄忽然想起來了一件事情。
眼下。
就他們兩人能在這宮內給朱允炆出謀劃策,說實話力量並不算是充足。
這也勢必需要增加一些人手。
因為,遲早會有他們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的,群策群力這個道理誰都懂,畢竟人多力量大嘛,朱允熥被封為吳王已經有資格開始徵召人手了,他們這邊自然也不能落後?
“哦?不知是何人?”朱允炆好奇道。
能多一個人來幫他,自然是好事。
“哈哈,此人名叫方孝孺,其師乃是大儒宋濂。”
大儒宋濂!
朱允炆臉色頓了頓,心中立刻浮現出喜意。
要知道,宋濂就是當初父親的老師。
那麼,這也代表著這位名叫方孝孺計程車子,其身為宋濂的門生,自然能繼承大量宋濂的資源和人脈,方孝孺是一個值得拉攏的人。
“在哪裡,快快引路,帶我去看看。”
朱允炆急迫的道。
“就在明道書院,我等這就前去。”
明道書院。
這是自南宋時期,就已經建造的書院了,若是拿觀星書院來和其作比較的話,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
南宋嘉定年間,明道書院開始建造,據聞,這座書院乃是為了紀念北宋理學家程顥而建,因為程顥,就號明道。
哪怕到了元朝,南宋滅亡後,書院一度衰落,但元朝仍保留其建制,作為江南儒學教育中心。
到了洪武朝,這明道書院再度復興了起來,再加上當今的槐底朱元璋重視文教,洪武初年,朱元璋恢復科舉,並下令重修天下書院,明道書院得以重建。
也就是今年,洪武二十五年,明道書院被納入南京國子監附屬體系,成為培養官員的重要場所。
天下士子十之八九,出自於明道!
這就是這個時代,明道書院的聲名!
同時,明道書院也象徵著理學正統,從這個書院走出來計程車子,全部都是尊崇程朱理學的文人,他們以程朱理學為核心,強調‘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慾’,明道書院中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四書》《五經》之類的,並注重經世致用之學,已故太子朱標的老師宋濂,就曾在此講學,洪武朝大儒胡翰、蘇伯衡也曾在這裡執教。
書院學生,更是有資格直接參加應天府鄉試,中舉者可直接入仕。
洪武年間,明道書院培養的進士多達二十餘人。
這也是朱允炆第一次來到明道書院,他剛剛進入到明道書院,就感到驚訝,因為這裡的讀書人實在是太多了,有的在孜孜不倦的閱讀著書卷,有的在小聲的辯論著什麼。
朱允炆立刻意識到。
若是真的能把方孝孺招攬到的話,那麼這明道書院也將成為他培養忠誠於自己的人才來源之一。
畢竟,方孝孺作為宋濂的門生,在這裡一定也有著相應的影響力,不然的話方孝孺為何這段時間一直生活在這明道書院中?
“不用打擾他們。”
朱允炆表現出低調,不想因為自己的到來而興師動眾,打擾到士子們的學習,不過他想了想,可以在離開之後,再把自己來過這裡的訊息傳播出去。
這樣,很多士子就會認為他朱允炆親自來到明道書院,竟然沒有打擾到士子們的學習,特意換上普通的衣服,裝成普通人。
如此肯定會對他大大的增加好感。
很快,朱允炆就見到了方孝孺。
方孝孺,大概三十五歲左右的年齡。
當方孝孺知曉來人的身份後,立刻行了大禮,面色極其莊重,沒想到他的聲名已經流傳到了當今二皇孫朱允炆殿下的耳朵裡,而這位殿下更是親自來見他,這簡直是對自己的殊榮!
二皇孫殿下,當真是一個善待臣子的殿下啊!
頗有已故太子之風!
朱允炆隨即讓黃子澄、齊泰兩人,安排一個合適的地方,他不想讓人打擾,隨即四人就來到了明道書院深處,一個小亭內。
四人一番暢聊,談天說地,交談古今,頓時互相間大聲好感。
最後,朱允炆要求方孝孺,加入他這一派。
方孝孺自然不會拒絕了。
不然的話,讀這麼書,有什麼意義?
而加入到朱允炆這邊後,方孝孺準備立刻就送上來一道見面禮,畢竟自己需要好好表現一下,讓朱允炆知曉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殿下,據聞近日來拿陳南賓四處結交反對程朱理學思想的文人,並抬高荀學的地位,這對於殿下太不利了,一旦真的讓陳南賓成功了,那麼朱允熥手底下將會多出來一部分文官力量,這就會對殿下身後的文官力量造成一定的衝擊,同時也會讓原本平衡的局勢,發生逆轉。”
“這朱允熥,本身就有著武將集體的支援,和殿下勢均力敵,若是其手底下在多出來一部分文官集體的力量,這殿下該如何抗衡,豈不是將淪為粘板上的魚肉,任由那朱允熥宰割?”
方孝孺說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朱允炆立刻露出笑容來,心中不禁一喜,看來黃子澄和齊泰引薦的這個人,並沒有讓他失望,僅僅這一番話,就證明方孝孺有點東西。
能力不俗啊。
“先生可有應對之法?”
朱允炆立刻露出恭敬之色,甚至拱了拱手,對著方孝孺行了一個禮,這讓方孝孺心中很是滿意,他隨即就言道:
“我等本身就是文人出身,自然知曉若是信奉某一種思想學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那就是精神信仰;而若想擊潰陳南賓等人扶持的荀子學說,甚至讓他們消失的話,那也很簡單,就是讓這群人知曉,荀學對比程朱理學,根本就是一無是處,就可以了。”
“那麼,自然而然就不會有人堅持什麼荀子學說了,也更不會有人信那陳南賓的話,被陳南賓騙到了朱允熥那裡。”
“所以,我的想法是,和這陳南賓辯儒。”
方孝孺說到這裡,朱允炆頓時點了點頭,這確實是一個好方法。
這個時候,黃子澄忽然道:
“方兄誤會了,這辯儒可並非是和陳南賓辯的,實際上這個方法,我們已經想過了,甚至請翰林學士六三吾之子劉景去辯儒,可卻被朱允熥辯的啞口無言。”
“最終,是要和朱允熥辯儒的。”
“方兄雖然年輕,但卻是有名的大儒,不知道面對朱允熥,可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