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屯。
秦昭昭蹲在王娥家院子裡,院子的架子上曬著不少新挖的草藥,她隨手拿了塊草藥聞,只覺得嗆鼻子,又給丟回了簸箕裡。
宋北和村長王喜旺正坐在院子的小木桌旁,桌上鋪著王家屯的簡略地形圖,圖紙陳舊卷邊,顯然是宋北經常拿出來用的。
“除非改變山裡流水的方向,否則你們村這片低窪地一直積水,種啥啥爛,永遠都派不上用場的。”宋北指著白龍山下的大片區域。
白龍山內有豐富的地下水,水流一直從山底下的暗渠中流出,泡得那片土成了沼澤地,老鄉再也沒法兒耕種。
“宋團長,我也知道這個問題,可你看咱們村裡也沒多少人,這麼大座白龍山,我們向下挖渠改道這也太費功夫了吧,堪比愚公移山啊!”王村長說著都嘆息。
這片沼澤地百年前在王家屯是塊好土,中間遭了地震來了地下水就全給泡爛了,幾百畝地白白丟荒,村裡人可惜不已。
“所以我想換個思路,咱們把這片地改造成南方水田,改種水稻。”前世九十年代東北大洪澇,人力無法勝天,但轉換了思路把土地改成了農田,科學家們也將南方水稻最佳化成寒帶作物,北大荒粳米便應運而生。
水稻?王喜旺見都沒見過,他祖上都是北方人,自小都是吃小麥玉米長大,從未離開過東北去南方。
宋北的提議對王喜旺來說是有些大膽,種了一輩子麥子,不敢輕易嘗試,當即陷入了沉思。
秦昭昭還道宋北說的幹大事兒是啥,他這算是偷摸搞試驗,若成功了大力推廣,若不成功……有她在,哪有不成功的,他就是算準了這一點!
她隨手拿起王家的玉米棒子,“村長,那塊地兒丟荒也是廢了,還不如試試宋團長的方法,萬一成了呢?那可就是小麥之外的另一份主食,種子的問題你不用擔心,咱們溫室效果很好,我保證五一前就能讓種子達到插秧的條件。”
王喜歡沉吟半晌,還是王老爺子有魄力率先出來拍板,“老大你是怕啥嘛,王團長既然說了那他就是有把握的,難道組織上還能害咱們老百姓啊?!要我說,馬上動員村裡人,明天就開始挖水田!”
宋北都給王老爺子鼓掌,稱讚他這思想覺悟比年輕人更大膽啊。
王老爺子坐下咂吧煙,看著宋北軍帽上的五角星提起悠遠的往事,“老頭子我是光緒二十一年生人,清朝皇帝太后都不幹事,民國我也沒吃上熱飯,張大將軍管東北我也還是窮,好不容易捱到解放了。可是啊宋團長,咱們農民頭上交的公糧真的高啊,一年收成五分,有四分都要上交,每年各家交的糧都只夠家裡人喝粥了,我知道組織上是要平均分配,有困難大家上,農業要養工業,我老頭子是服從組織安排的。”
他抖了抖菸袋,看向院裡喂小雞的王娥,“可我就想啊,像娥子這麼大的妮兒,解放了咋還餓肚子,我就想娃能吃上飽飯,千萬種路光靠嘴巴說都是瞎扯淡,做起來才能做成了,大不了失敗了咱們再走新的路子!”
秦昭昭心裡很酸澀,幾千年的農業國在幾十年內轉為工業國,完成了歐洲三百年的工業革命,這種壯舉的背後是無數國人灑下的血汗。
王喜旺聽完老爺子的話也是長嘆息,現在一畝地最高產300斤糧,半數以上都要交公糧,他們一家四口還勉強夠吃,村裡人口多的家庭年還沒過到一半就得借糧食了,提高產量和種植新作物怎麼都得選一個來幹。
他聽王娥說團裡的溫室作物長得很好,土豆遠都比外面種得先長起來,秦昭昭說那是在試驗新的種子,等秋收時攢下好種子,來年種植產量就能翻倍的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