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韓國也和其他國家一樣,七國除了楚國實行徹底的奴隸主貴族制外,其他六國或多或少都是郡縣制和封國制並行,只是郡縣制的程度有所差異罷了。
秦國的郡縣制程度最高,也即秦廷能夠在秦國之內擁有最強的控制力。
其他國家則郡縣制程度高低不同,但是整體水平是比較低的,各地封主各自為政,對朝廷號令陽奉陰違也是常有的。
韓國也是現在大體實行的也是類似後世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畢竟承襲久遠。
早在夏朝時期夏王朝便設定了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和八十一元士。
如今韓國的三公九卿制度只不過具體官職相較於後世漢朝有所細微差別。
韓國的三公乃是相國、大將軍和徹候,相國大人管理百官,大將軍管理兵將,徹候為貴族首領。
原劇情中,血衣侯白亦非的爵位便是徹候,乃是韓國的第一等侯爵,這也是為何每次朝堂出場,白亦非都站在姬無夜之前的原因。
位列三公,且又掌握著十萬白甲軍,故而不論是在軍隊還是貴族一系中,都權柄非常。
三公之下便是九卿,不過九卿全部都由相國管理: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乃是王上最為親信之人;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其手下便是車府令,也就是後來羅網首領趙高的職位,只不過趙高得到始皇帝恩寵,能夠自由進出宮廷,故而稱之為中車府令,以顯尊崇;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後來的韓非便在韓國擔任了這一官職,巧的是他的同班同學李斯也在秦國擔任了廷尉一職,不過此時秦國的廷尉還是大外交家姚賈;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也就是後來的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至於將領方面,韓國大將軍之下設定三將軍,鷹揚將軍、南陽將軍、平陽將軍,鷹揚將軍掌管王城禁軍,為三將軍之首,通常也是繼任大將軍的人選。
如今大將軍馮亭臥病在床,鷹揚將軍姬無夜便是韓國軍方的頭面人物。
等了片刻之後,寺人前來傳令:
“王上有命,宣百官覲見!”
眾人這才按照早已排好的隊形有序的進入大殿,韓國的朝堂大殿並沒有多麼宏偉,倒是顯得有些小家子氣,少一些大國氣象。
三十人左右能夠進殿的核心文武兩班,分成三列站好,便差不多將大殿中央佔得滿滿當當了。
張開地當仁不讓的站在了朝堂的最前方,彰顯了其韓之相國的地位。
白亦非和姬無夜則落後一個身位,此時此刻,畢竟白亦非還沒有正是冊封徹侯,姬無夜也還只是個三將軍之一的鷹揚將軍,若不是大將軍馮亭終年臥病在床,姬無夜連排頭都站不得。
不過即便姬無夜當上了大將軍,身無貴族爵位,也需落後張開地和白亦非半個身位才行。
通常來講,王上升殿,太子和諸位公子是不能上殿的,只有得王上昭命才能上殿議事。
今日太子與三公子、七公子也跟隨王上一同上殿,想來是得到了王上的昭命,太子站在韓王身下左側,四公子與七公子一同站在百官一側。
坐在王位上的老韓王一臉睡意惺忪,好似十分不願意從哪個貴妃那柔軟滑嫩的溫柔鄉中來到朝堂面對這一群大男人似的,不過到底還是一代韓王,還是率先開口說到:
“今日朝堂議事,乃是因白亦非已經到了上朝議事的年紀。
按照慣例,當由寡人於朝堂上宣佈。
白亦非乃是我韓國之世襲侯爵,日後爾等同殿為臣還需盡心盡力,共同為我韓國效力。”
“臣等謹遵我王教誨!”
白亦非也轉身面向百官,開口說到:
“亦非初登朝堂,日後還望能夠與諸公同心協力為王上效命!”
白亦非說罷,百官也回了一禮,而後王上身邊的寺人高聲說到:
“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看起來這老韓王分明是像打卡上班一樣,是一刻鐘也不願意在這朝堂上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