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客聽了這句話,身子微微一震,轉身看了一眼白亦非,沉聲說到:
“那就猶未可知了。你是白亦非,尋我作甚?”
白亦非見狀,起身整理了一番衣冠,頗為正式的說到:
“亦非特來請先生出山相助,成就不世功業!
出得樊籠外,自然海闊憑魚躍,先生何不試一試呢?”
說罷,白亦非躬身施了一禮。
蓑衣客起身看了一眼白亦非,鄭重的說到:
“明人不說暗話,我委身於此,建立情報組織,為了就是有朝一日尋得明主,共襄大業。
奈何韓國弱小,韓王愚不可及,張開地有欺我一介草莽,整個韓地少有豪傑!
今日得見侯爺,方才知曉天意自有安排!
蓑衣客拜見侯爺!”
果然如此,白亦非先前便猜測這蓑衣客好歹也算是一時之俊傑,苦心經營情報組織必然是為了投身一國王侯。
然韓地少有俊傑,最後不得已成了姬無夜的爪牙,或者說實際上是在白亦非操控下的夜幕。
“好!得先生相助,勝得十萬雄兵!
我觀先生不似尋常江湖草莽,不知出身何門何派?”
白亦非想來這蓑衣客有如此能力,恐怕也是出身諸子百家才對。
“好叫侯爺知曉,在下本名公孫止,出身諸子百家中的名家,我公孫一門是名家正統。
只不過在下在公孫一門中乃是旁系,苦心研習名家學說卻不受重視,故而離開公孫一門,自立門戶。”
怪不得,白亦非心想,竟然是名家之人,這名家學派乃是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十二顯學之一,儒、墨、道、法、兵、農、醫、雜、名、陰陽、縱橫、小說十二家顯學。
名家學派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禮官,《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因為古代依照名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禮儀要遵循。
因此禮官會特別擅長於辨別名位之事,成為後代名家的來源,名家學派最擅長思辨,思維縝密異常。
(知識小貼士:名家:隨著春秋時期成文禮法公佈之後,社會上出現了訟者一類人,他們根據法律條文進行辯護,由於這些學者專門從事名詞概念的探討,因此稱他們為“辯者”。
隨著辯者根據辯護要素進行統察發掘問題,由於這些學者需要對獲取的諸多條件進行機率統計及最最佳化決選的辯察,因此稱他們為“察士”。
他們擅長運用理性邏輯的不造成歧義的非文字遊戲的語言寫出邏輯明確的法律條文及條約,因此又稱他們為刑(形)名家。
漢代學者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則他們稱為“名家”。)
正因如此,名家學子最擅長思辨,往往能從各種雜亂無章的資訊中找到邏輯聯絡,正是進行情報工作的好手。
“原來先生竟是名家高徒,日後還需多多仰仗先生才能!
本候手下有一諜報組織,叫做西樓,由玄翦統御,希望先生可以暫時協助玄翦壯大西樓,讓西樓成為不弱於羅網的一說眼睛和匕首。”
“侯爺放心,西樓的名聲屬下也早有耳聞,玄翦先生一代劍豪,又在羅網之中打磨多年。
這西樓的模式,屬下看來也是十分高妙,稍後屬下便將現有手下的情報組織與西樓融合,協助玄翦大人壯大西樓。”
“如此甚好,這酒你自己留著喝吧。
雪衣堡也有陳年佳釀,回頭讓玄翦給你送一罈。”
說著,白亦非把酒壺扔給了蓑衣客,又看了看那條金鯉,便轉身離開
“上天有好生之德,雪野湖中或許只有這一條金鯉也未可知,放了吧。
你接著釣魚,會有西樓的人來和你交接。”
回到岸邊後,白亦非倒是覺得這蓑衣客卻是個有趣的人,便對玄翦說到:
“日後將西樓和蓑衣客的情報組織融合,讓他協助你建設西樓。”
玄翦拱手說到: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