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蒯祺離去的背影,諸葛亮的眼神恢復了堅毅。
算計蒯祺,也非諸葛亮本意。
可若諸葛亮能在中原事成,蒯祺也不用再命喪房陵了。
看似算計蒯祺,實則為蒯祺設想。
諸葛亮不希望蒯祺再次捲入漢魏之爭的漩渦。
到了傍晚。
蒯祺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道:“孔明,你運氣不錯!中郎將前幾日剛好回襄陽省親,欲往譙縣尋訪名醫,使君已叮囑中郎將,順路護你去琅琊祭祖。”
諸葛亮聞言大喜:“姊夫之恩,亮沒齒難忘。”
蒯祺瞪了諸葛亮一眼:“你要真記得我的恩,下次就挑個我不用請示的。”
諸葛亮連連應諾。
隨後。
諸葛亮又徑自來尋龐統。
龐統現年二十。
凡大智慧者,多有大愚之相。
如今的龐統,同樣不甚知名。
在荊州大部分士人的印象中,龐統是個木訥寡言的。
而事實上。
不是龐統木訥寡言,而是龐統不喜歡跟愚者腐儒共語。
“孔明,聽聞你要回琅琊祭祖,不如帶統同行,彼此也好有個照應。”龐統斜倚憑几,似笑非笑,彷彿能看穿迷障。
諸葛亮微微驚訝:“士元從何處得知亮要回琅琊祭祖?”
龐統嘁了一聲:“你大阿姊今日一早就來尋山民兄夫婦,說你執意要回琅琊祭祖,執拗到十頭牛都拉不回來。”
頓了頓。
龐統又掐指如占卜:“統掐指一算,孔明此去琅琊,絕非祭祖這般簡單。若無統相隨,孔明你難成大事矣!”
看著隨性風趣意氣風發的龐統,想到龐統命喪西川的未來,諸葛亮索性不再隱瞞。
“此去琅琊,亮欲擇一明主而事。”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士人的追求大抵如此。
龐統深知諸葛亮之才,也深知諸葛亮不是閒雲野鶴之人。
遂問:“孔明欲擇曹操還是袁紹?”
諸葛亮輕輕搖頭:“曹操屠亮祖地,亮與曹操不共戴天。袁紹沽名之輩,並非明主。”
這個回答,讓龐統頓感驚訝:“不擇曹操,又不擇袁紹,中原之地,還有何人可為明主?”
“左將軍,劉備!”諸葛亮語氣一凜,腦中不斷的浮現與劉備相處的記憶,三顧之恩,如魚得水,託孤之願.....
“劉備?”龐統低頭琢磨:“可統聽聞,劉備在許都頗受曹操禮待,出則同車,坐則同席。昔日一方豪傑,如今已成曹操爪牙,又如何能當孔明的明主?”
先前崔鈞也認為劉備當了曹操的爪牙,不怪龐統、崔鈞有這般想法,以曹操與劉備當前的“親密”關係,很難不讓人誤會。
倘若諸葛亮不是自五丈原歸來,同樣也會誤以為劉備當了曹操的爪牙。
“亮以為,左將軍並非久居人下之輩。託身於曹操,不過權宜之計罷了。若有良機,左將軍定可如魚入大海如鳥上青天,不再受曹操約束。”在提到劉備時,諸葛亮下意識的就用上了“左將軍”的敬稱而非直呼其姓名。
稱呼上的變化,讓龐統頓感驚訝。
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竟然會對曹操的一個爪牙推崇備至?
有趣!
孔明並非誑言之人,能讓孔明推崇備至的豪傑,定有其不凡之處。
這次琅琊之行,統不會無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