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事後諸葛亮,三興大漢

第6章 備欲以先生為上賓

曹操麾下多有潁川賢士依附。

劉備在許都時,常受曹操宴請,出則同車,坐則同席,故與荀彧、荀攸、郭嘉等潁川賢士都有交談。

每每在酒宴中見到曹操麾下潁川賢士指點江山時,劉備心底就有常人難以理解的羨慕。

輾轉多年,敗多勝少。

好不容易拉扯的千餘雜胡義從騎兵也在征戰中消耗殆盡。

接連的失敗,讓劉備對賢士愈發的渴望。

若有如曹操麾下潁川謀士團一般的賢士出謀劃策,再有關張萬人敵的勇武相助,又豈會如喪家之犬般東逃西竄?

剛開始,劉備其實是想尋陳登問策的。

奈何陳登去了廣陵,且又與孫策發生衝突,難以分身來下邳。

故而。

在脫離許都抵達下邳後,劉備既未跟朱靈路昭爭權也未跟車胄爭權,而是優先求賢!

若能求得賢才出謀劃策,不論是朱靈路昭還是車胄,都不足為慮。

至僻靜處。

劉備取來草蓆鋪好請徐庶坐下,自個兒卻是直接坐在雜草地上。

僅僅一個舉動,就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由於徐庶出身寒庶又曾遊俠為生,因此在荊州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嘲諷。

不論是名士還是官吏,就沒幾個正眼瞧過徐庶。

反觀劉備,明明只是初見,卻對徐庶熱情如斯!

【難怪孔明會對左將軍推崇備至,寧可千里跋涉來投也不願在荊州憑蔭出仕,能遇左將軍,何其幸也!】

劉備不知道徐庶因為方才鋪席的舉動而內心震撼非常。

對劉備而言,類似於為客人鋪席而自個兒坐雜草地的舉動已是日常習慣。

正所謂身體力行,論跡不論心。

不要在意對方是怎麼想的,要在意對方是怎麼做的。

劉備太缺賢才了!

如今在劉備身邊的,有名號的也就關羽、張飛、簡雍、孫乾、糜竺兄弟寥寥幾人,其餘健兒雖有忠心悍勇但並不能為劉備謀劃大事。

即便是關羽等人,能為劉備謀劃的也極為有限。

若非如此,劉備也不會悽慘到數喪其妻基業盡失了。

雖然不知道徐庶是否有真才實學,但劉備情願一試。

草蓆太窄,無法同時坐下兩人。

徐庶也放棄了與劉備同席而坐的打算,引入正題:“敢問左將軍之志?”

劉備不假思索:“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除賊剿匪,復漢乾坤。”

對於心中的大志,劉備說得很模糊。

交淺不言深。

劉備雖然求賢若渴,但也沒渴到初見徐庶就推心置腹。

徐庶亦知其中道理,遂道:“方今亂世,諸事繁雜,難以用講道理的方式去解決爭端,需用軍威才能震懾群賊。恕我斗膽,不知左將軍如今掌軍幾何?”

劉備面有慚色:“僅有健兒百餘人。”

徐庶不由一愣。

健兒百餘人?

下意識的,徐庶看向了劉備左右的關羽和張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