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呼吸一緊。
徐州現狀,劉備又何嘗不知?
殘破之州,賢士或是死於戰亂或是避禍江淮荊楚,百姓更是悽苦流離艱難度日。
就拿劉備的部曲舉例。
換做幾年前,劉備能輕易自遊戶中拉起數千部曲。
而現在,劉備只能勉強湊上三百人。
不是劉備不想,而是不能:一方面是糧草不濟,一方面是青壯缺失。
“徐州荒蕪殘破,乃我之罪矣!”
想到昔年入主徐州,不僅沒能保境安民,還讓追隨計程車民受難,劉備不由愴然淚下。
劉備的真情流露,令諸葛亮不由動容。
“徐州荒蕪殘破,罪在曹操呂布袁術,而非左將軍!若無左將軍廣施德行,下邳諸縣的遊戶又豈會爭相登記戶籍?”
諸葛亮肯定了劉備在徐州的功勞,將徐州的荒蕪殘破歸罪於曹操呂布袁術。
隨後話鋒一轉:“左將軍雖不能得志于徐州,但可另謀基業。”
提出問題算不上真本事,提出問題且能解決問題才算真本事。
諸葛亮一句“可另謀基業”,令劉備心神一震。
若有基業,天下碌碌之輩,何足為慮?
劉備肅容,拱手再請:“還請先生賜教!”
諸葛亮示意龐統取來一卷大漢諸州簡圖,攤在榻上。
“左將軍請看。”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出身閹宦,名微眾寡,卻能敗袁術、克呂布,不僅是天時之利,亦是人之謀略所致。”
“如今:”
“曹操已據有徐、兗、豫三州戰略要地,又兵克河內、鎮撫關中,更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袁術雖然在江淮敗潰,但其舊部孫策卻趁勢起於江東,憑藉地險以及賢士依附,孫策橫行江東,所向披靡,可為援而不可圖。”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本為用武之國,然而劉表英氣正壯且又是左將軍同宗,可為援而不可圖。”
“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又覆滅公孫瓚全據幽州,虎踞河北,本為最強,當橫掃天下,莫有能擋。
“然而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斷,且又縱子爭權,以至於河北文武各懷異心,其勢看似如江河奔湧,實則淤塞暗生。”
“亮料其必敗於曹操之手。”
“將軍乃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若能趁勢起於河北,保其險要,鎮撫諸胡,外結劉表孫策,內修政理人和;待天下有變,則可集河北之眾南下靖難。”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聽得驚駭不已。
離開許都前,劉備就不止一次聽過曹操及其麾下謀士分析天下局勢。
曹營諸士雖與諸葛亮分析的細節不同,但大體一致,尤其是針對袁紹的分析,更與諸葛亮如出一轍。
故而。
曹操自滅呂布後,除了分化徐州諸勢力外,更是大規模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孫策攻打袁術,利用張羨攻打劉表,令衛覬坐鎮關中,令魏種坐鎮河內,等等諸般都是在為對付袁紹做戰前準備。
劉備之所以會離開許都,除了許都令劉備感到危險外,更深層次的目的也是想趁著袁紹和曹操大戰的機會東山再起。
只不過。
劉備想的是趁勢起于徐州,徐圖大志。
而諸葛亮想的卻是讓劉備趁勢起於河北,將袁紹取而代之。
這就是戰略上的差距了!
劉備認為曹操和袁紹都是吃人不吐骨頭的猛虎,能在兩虎相爭時,於虎口奪食立足徐州就已經很厲害了。
諸葛亮卻告訴劉備: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把最可能受傷的那隻猛虎吃了,你就是猛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