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沒有立見吳碩,而是先召諸葛亮,又將昔日與董承密謀一一告知諸葛亮。
又道:“吳碩為董承親信,此番來下邳,定有董承密令。軍師可藏於屏風之後,助我決策。”
諸葛亮不由一凜。
董承的衣帶詔密謀,諸葛亮並不陌生。
相反。
諸葛亮還清晰的記得:
建安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受密詔誅曹操,事洩,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起初。
諸葛亮斷言劉備在徐州難以得志,便考慮到了衣帶詔密謀,一旦董承等人被誅殺,在下邳的劉備就只能舉兵反曹。
然而。
倉促反曹,士氣難振。
一群雜兵,又如何能抵擋曹操的精兵虎騎?
立足徐州,難如登天!
念及此。
諸葛亮進言道:“曹操多疑善謀,亮料董承在許都難以成事,將軍應當善言相勸。”
劉備點頭:“我亦有此意。”
片刻。
吳碩入內。
只是寒暄一陣,吳碩就直言了來意:“左將軍,我此番來下邳。一奉曹操之命,請左將軍回許都,另有商議;二奉董車騎之命,請左將軍回許都,共誅曹操。”
朱靈和路昭返回許都後,曹操將二人罵了個狗血淋頭,若非袁紹南下且曹操又值用人之際,朱靈和路昭二人定會受到曹操的嚴懲。
車騎將軍董承得知劉備竟未返回許都,於是暗令議郎吳碩向曹操請命入下邳,欲請劉備回許都。
在董承的誅曹計劃中,劉備是極為關鍵的。
只因參與衣帶詔的諸人中,屬劉備最善兵最能打,且劉備還有關羽和張飛這兩個令曹操麾下文武都忌憚的熊虎之將。
劉備不回許都,董承如斷雙臂。
然而。
劉備好不容易才脫離許都這個牢籠,正是如鳥上青天、魚入大海的時候,又豈會再返回許都自投羅網?
片刻。
劉備斟酌而道:“吳議郎,我認為眼下並非誅曹良機,還請回稟車騎將軍,萬不可輕舉妄動,尚需靜待時機。”
吳碩眉頭一挑:“左將軍此言差矣!曹操為擋袁紹,分兵把守險要,兵力早就捉襟見肘了。如今的許都,正是賊勢空虛之時。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觀吳碩的語氣、神態,彷彿誅殺曹操成竹在胸一般,看得劉備暗暗蹙眉:曹操不是董卓且又有董卓的前車之鑑,又豈會不防著許都內部的暗流?
“袁紹勢大,且一向有不臣之心;若此時誅殺曹操,誰替陛下抵擋袁紹?倘若曹操餘部反投袁紹,又當如何?王司徒前車之鑑,不可不防啊!”劉備引用王允誅董一事提醒。
然而。
劉備的提醒並未引起吳碩的重視,反令吳碩舉手投足間更顯驕矜:“車騎將軍謀事,又豈是王司徒能相提並論的?”
“王司徒一介腐儒,不諳軍務。誅殺董卓後又不聽呂布良言,不肯以金銀官爵拉攏董卓餘部,反要將董卓餘部趕盡殺絕,方有李、郭禍事。”
“車騎將軍則不同!誅殺曹操後,車騎將軍會奏請陛下以金銀官爵拉攏曹操餘部,只要肯為陛下效力的,曹操餘部都能加官進爵!”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兼之袁紹本為勤王誅曹而來,曹操若死,何愁不能退袁紹之兵?”
劉備聽得眉頭更緊。
紙上談兵之論,竟還敢嘲諷王允?
王允雖然敗亡,但在誅殺董卓的時機上是無可挑剔的,彼時關東群雄爭搶不休,壓根沒精力來管長安變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