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事後諸葛亮,三興大漢

第90章 劉備決意入涿郡,諸葛亮再定北上策(2更)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

四海之內,黎民百姓仰其德澤,盼其能興利除弊,輕徭薄賦,使老者得養,幼者得長,粟米盈倉,布帛滿簍。

然而。

袁氏兄弟不僅沒能讓天下士民安享太平,反而還讓河北、江淮成了百姓生活的苦海:袁紹在河北,征斂無度,軍人飢寒;袁術在江淮。奢淫肆欲,民多相食。

白瞎了袁氏四世累積的名望。

“將軍心憂百姓疾苦,此等仁德,袁紹、曹操所不及也!。”諸葛亮先是誇讚了劉備的仁德,隨後神情轉為嚴峻,點明瞭核心:“方今世道動亂,虎豹踞於廟堂,豺狼行於郊野。將軍期望倉廩豐實、人人安樂。首要之事,乃定亂除奸,掌握社稷之重,而後方能施恩布澤於萬民。”

簡而言之:劉備想實現抱負,得先有基業,而後才能廣施仁義。

劉備其實明白這個道理。

但返回高唐的途中見百姓為了躲避徭役賦稅而隱匿於山野之間當山匪,又讓劉備生中慼慼。

甚至於自疑“斡旋於袁曹之間,借袁曹之力以壯自身”的圖謀是否與袁紹、曹操是一丘之貉,皆是違背仁義之舉。

軍爭與仁義糾葛不清,讓劉備感到了憂慮和困惑。

“是我糊塗了。”

劉備性格本就豪邁,初時鑽了牛角尖而生出了“權謀手段是否違背仁義”的困惑,經諸葛亮點醒後又醒悟。

遂向諸葛亮提及黎陽往事,將與郭圖、淳于瓊的結交,與沮授、顏良、文丑的結仇,以及受袁紹任命出守涿郡為都督等等諸事簡明扼要的述說與諸葛亮聽。

又問道:“軍師原先的規劃,是我要在平原暫待一年。一者為了隨我北上計程車民能適應河北的氣候水土,二者是要借袁譚之力助我立足幽州。而今,我已受命出守涿郡為都督,北上之事,可需提前?”

見劉備眉宇間沒了因迷茫而生出的愁容,取而代之的是為了實現大志而生出的堅毅,諸葛亮倍感欣慰。

身逢亂世,能苟存性命便已是幸事,而想再掌握社稷之重,比攀登天梯還難。

唯有大毅力者,方有登頂的機會。

“依亮之意,既然將軍受命出守涿郡為都督,那便不用再留在平原國了。早入涿郡一日,便可早定基業一日。”

諸葛亮先直接給出了答案,後又道出安排:

“亮已派簡從事前往代郡、漁陽等郡拉攏閻柔、鮮于輔等人。”

“十數日前,簡從事回信稱鮮于輔離開代郡去尋曹操未歸,但代郡長史田豫願為將軍遊說鮮于輔,又請簡從事轉達了昔日離將軍而去的歉意。“

聽聞田豫在代郡且願意遊說鮮于輔,劉備不不由動容,嘆道:“非是國讓負我,而是我負國讓。應該表達歉意的是我才對。”

劉備從未因田豫的離去而懷有怨恨。

昔日劉備在公孫瓚麾下時只是一個小小的別部司馬,既無名氣又無基業,但田豫只因敬慕劉備便自託於劉備。

能在劉備勢窮時主動自託於劉備,田豫又豈會是個不能共苦的?

最終決定離開劉備返回幽州,實在是田豫不願再讓母親擔驚受怕又受流離之苦。

自古孝義兩難全,劉備當時又丟了徐州基業,自身前途都是渺茫,亦不願再讓田豫母子跟著受苦受難。

而事實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