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二位叔父相助,我大事濟矣!”
“跟隨我北上涿縣的數萬士民,亦會感念二位叔父的恩德!”
劉備欣喜的握著劉肅和劉始的手。
自來涿縣後,如何安置跟著劉備北上的數萬士民便成了最大的問題。
劉備又不想將數萬士民分散到涿郡七縣。
數萬士民自下邳到涿縣,一路吃盡苦頭,到了涿縣還被劉備給“拋棄”了,論情論理都說不過去。
最穩妥的方式是將數萬士民都集中在涿縣,採用屯田的方式來實施規範化管理。
既能讓數萬士民感受到劉備的關懷,又能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
而如何屯田,諸葛亮也有經驗。
若不是積勞成疾而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五丈原屯田計劃一旦實施成功,與司馬懿的勝負猶未可知。
涿縣雖然有不少荒地,但想要順利實施屯田依舊得依靠涿縣宗族勢力的幫襯。
宗族勢力在涿縣根基深厚,對基層社會的民眾、土地、秩序都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推行屯田會涉及大量人口的遷移安置、土地重新劃分、資源分配等等,勢必改變原有的格局。
若不能得到涿縣宗族勢力的支援,即便明面上不敢忤逆劉備暗地裡也會設法阻撓,對屯田計劃是極為不利的。
再加上涿縣宗族勢力對當地的水源、土質、氣候、民情都有深入的瞭解,能在屯田的具體選址、耕作安排、勞力組織等提供有效的經驗和協調。
而最重要的是:劉備不是曹操,既不能用殺戮手段來血腥鎮壓涿縣的宗族勢力接受,又不能跟曹操一般實施農奴制般的屯田而傷害數萬士民的感情。
劉肅和劉始的突然造訪,正好解了劉備的燃眉之急。
不論是倒履相迎還是急令諸葛亮和龐統赴宴作陪,都是為了能得到涿縣劉氏的支援!
涿縣劉氏雖然沒落了,但與涿縣諸宗族勢力依舊還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天下熙熙攘攘,皆是利來利往。
一個沒落的涿縣劉氏,的確不能給涿縣諸宗族勢力帶來足夠的利益。
然而有了劉備支援的涿縣劉氏,卻能給涿縣諸宗族勢力帶來足夠的利益。
劉備要借涿縣劉氏來牽線搭橋來得到涿縣諸宗族勢力的幫襯,讓數萬士民能在涿縣順利屯田。
隨後。
劉備將屯田涿縣的計劃向劉肅和劉始坦言,並希望二人能代為聯絡涿縣諸宗族勢力。
而許諾的好處便是:劉備會在安置數萬士民後,出兵征討代郡、上谷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的不服勢力,在平定各郡後便可優先錄用諸宗族勢力子弟或為官或為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