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譚雖然說得隱晦,但龐統聽懂了意圖,道:“袁刺史若有遇到難以決斷的事,統願為袁刺史排憂。”
聽到這話,袁譚又嘆了口氣,道:“大將軍派人傳令,令我速召康成公前往黎陽前線。”
話音剛落。
孫乾駭然而起:“家師七十有四,如何能經受得起長途奔波?袁刺史莫非跟家師有仇?”
原本以孫乾的性格,是不會這般失態的。
只是涉及鄭玄安危,孫乾又按捺不住氣。
在這個時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孫乾又豈能坐視鄭玄安危於不理?
袁譚暗喜。
對,要的就是這個態度!
你越是生氣,我越是有理由推諉。
表面上。
袁譚又故作為難:“公祐先生,非是譚與康成公有仇,實乃大將軍軍令。”
“公祐兄,且稍安。”龐統勸住孫乾,看向袁譚的雙眸,目光灼灼:“統可向袁刺史保證,只要左將軍來了青州,康成公就不用去黎陽,袁刺史亦不會受大將軍責罰。”
龐統沒有告訴袁譚要具體的應對,而是直接對袁譚許諾,令袁譚頗為欣喜。
“譚對左將軍一向敬慕,既然左將軍有良策,譚定會鼎力促成。”袁譚同樣不問龐統具體的應對。
對袁譚而言。
鄭玄太燙手!
只要劉備肯介入,那麼鄭玄的生與死就跟袁譚沒關係了。
解決了煩憂,袁譚不由大悅,對龐統提出的派兵接應劉備一事更是積極,更是許諾明日一早就親率步騎迎接劉備。
待得席終。
孫乾擔心鄭玄安危,對龐統道:“龐軍師,我驟聞恩師受袁紹徵召,已然方寸大亂,我欲回一趟高密,就不與龐軍師同行了。”
龐統理解孫乾的擔憂,沒有阻攔,道:“可讓黃中郎將與公祐兄同往。”
孫乾搖頭:“黃中郎將要留下護衛龐軍師,豈能與我同往?我乃北海人,以家師在北海的名望,即便是山賊都不敢劫我的道。”
龐統肅容而道:“眼下世道混亂,小心為妙。袁譚有求於左將軍,又豈會害統?更何況,統乃是左將軍長史,位在孫從事之上,統決定之事,不可再爭!”
見龐統擺出官威,孫乾只能服從安排。
隨後。
龐統又道:“統聽聞,康成公著經萬餘卷。眼下時局混亂,北海又並非安穩所在。”
“若康成公肯效仿昔日蔡邕贈藏書與王璨故事,將藏書贈與左將軍,定能留美名於青史。”
“雖說統有趁人之危的嫌疑,但左將軍若能得到康成公的藏書,定可令其廣為流傳,天下士民皆會奉康成公所著經書為典範。”
“不論是流芳千古還是蔭庇子孫,對康成公而言,皆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孫乾不由愣住。
轉念一想,又覺龐統考慮周全。
鄭玄老了。
鄭玄的獨子又早喪,孫子又年幼無名望。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若無人庇護,萬餘卷由鄭玄註解的經書,反而會招來禍事。
念及此。
孫乾應道:“我會將龐長史之意,轉達家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