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
今日,鄭明,鄭寬,朱氏,鄭敏,鄭聰,一家五口人,正在田裡收割水稻。
“你們現在知道不僅種水稻時不容易,除草時不容易,收穫時也不容易了吧?”
朱氏看著有些狼狽,且累著了的女兒鄭敏和鄭聰兩人,教育著他們要明白糧食來之不易。
鄭敏和鄭聰連連點頭,以前開墾水田,水稻播種,插秧,除草等活他們都參與過,留下了深刻的體驗。
本來以為收穫是喜悅的,畢竟書上是這麼寫的,但沒想到收割水稻也這麼苦,這麼累。
鄭明他們現在種的地,是鄭府自己的,但是是鄭府家丁們開墾出來的。
每個環節鄭明一家人都會實打實的參與,不就是他們自己要知道,要記住糧食來之不易,也是與民同甘共苦,獲得民心的方式。
大家跟著鄭家來這裡生存,看到鄭明他們一家人都在種地,在努力,就會有同甘共苦的感覺,覺得跟著鄭家來到這裡還是值得的,認為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鄭明他們家的這些水稻屬於第二批了,第一批在上個月就陸續收割了。
雖然是第二批,但也是新開墾出來的田地,水稻產量跟第一批差不多,都在畝產一兩百斤。
主要是新開墾出來的田地,不是熟地,養份不夠,還有就是草很多。等以後把肥力提升上來,雜草也少了,產量肯定會增加。
現在大家種的糧食以種水稻為主,輔以玉米。
經過嘗試,小麥,土豆,紅薯等不適合在這種熱帶地區種植。
水稻最合適,其次是玉米,但因為雨水多,即使玉米種在山坡上,也會因為雨水多導致土壤肥力流失。
所以,這裡種玉米的產量不高,畝產只有兩百斤左右,只比現在的水稻好一些。
好在婆羅洲屬於熱帶,坤甸又在兩條河流入海前的交匯處,可以一年四季種水稻和玉米。
如此,一年下來,產量就比在大陸高許多。
有這樣的年產量,人口規模不大的情況下,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
下午的時候。
“總督大人,李家的商船來了!”
有人來稟報。
“李家商船來了!”
“明兒,走一起去。”
鄭寬頻著鄭明和一隊護衛,前方港口碼頭。
李家的商隊,這次比上次還要多一些,近二十艘商船,其中大船佔一半,能載重四五百噸。
還有中型商船,載重兩三百噸,以及其他的快艇,輕船等等。
港口碼頭,已經有不少人看熱鬧,很少能見到這麼多船到這裡來,稀奇。
“鄭兄,我們沒有來太晚吧?”
這次還是李彥昌帶隊來的。
他女兒李幼嫆這次也跟來了。
“不晚,不晚。賢弟這次辛苦了。”鄭寬客氣道。
李彥昌說道:“這次帶了六船人來,有兩千兩百多人,路上還損失了數十人。
此外,還有兩船的鐵礦石,差不多有一千噸。
其他的有一些食鹽,以及一千把燧發槍。”
都是鄭家之前說了急需要的,李家這次很守信用,帶來了不少。
李幼嫆在鄭明旁邊,主動開口說道:“這些人都是因為受災無家可歸的,很可憐,你們可要善待他們啊。”
聞言,鄭明有些詫異,“是災民嗎?放心,來到這裡,他們以後就是我們鄭家的人,我們會保護他們,不讓他們餓著,會讓他們過上比原來好數倍的生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