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後山,山神水庫。
這裡是方圓數十公里最低窪的地方,也是水勢和地脈交匯的地方。
李伯陽選擇在這裡建立水庫。
除了看重這裡的地勢之外,也是因為在這裡建設大壩的難度和成本都比較低。
一層層階梯由高到低,由遠到近,每一層都架設了大量的風車和水車。
當那些風車轉動之時,低處的水會被抬往高處,然後被引進對應的水渠之中,對外界的梯田進行有效灌溉。
在還沒有必要開閘放水的時候,這些風車就擔任著灌溉、排水和減洪的職責。
同時為了最大限度利用這些風車的動能。
李伯陽還指揮著村民就近架設了一些磨盤工具,正好與風車聯動。
每當農忙結束之後,李家村就會有組織、有秩序的使用這些風車磨盤,將穀物蛻殼,或是磨成麵粉和其它加工品。
在這個世界,這些由風車驅動的磨盤簡直是跨時代的產物。
一開始,以老村長為首的老一輩村民還心疼那些被蛻殼的稻穀,認為這是在糟蹋和浪費糧食。
不過當水稻的產量得到提升,以及體會到糙米的好處後。
哪怕就是最頑固的老村長,也選擇了預設大家的行為。
因為在將稻穀加工為糙米的過程中,雖然會損失五分之一的質量。
可稻米的口感卻是成倍提升,並且也更容易被村中的小孩和老人消化吸收。
更何況,那些被蛻去的穀殼正好可以用來喂家禽、家畜,倒也不能算是浪費。
至於更進一步的將糙米變成精米?
李伯陽雖然知道該怎麼做,卻並沒有弄出對應的工具。
在這個山民們普遍為了飽腹而掙扎的年代。
僅僅為了更進一步提升口感而反覆碾磨糙米,簡直就是一種可恥的浪費。
那種奢侈的事情,還是等到大家的生活水平提升之後再去考慮吧!
如果說,風車的建造只是完善了水庫的基礎功能,讓李家村的村民們真切地體會到水庫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那麼那些數量更加密集、功能更加複雜的水車,就是為了更進一步的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了。
正是因為這些水車為磚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李家村才能夠在這個連“手工”概念都沒有萌芽的時代,利用半流水線的優勢,批次製造出了品質優秀的青磚。
李伯陽的下一步計劃就是仿照那些磚窯的模式,在水庫附近建立鍊鐵、甚至於鍊鋼的工坊。
不奢求能夠達到二十一世紀、乃至於封建王朝時期的冶煉規模。
只要能夠穩定的煉出鐵錠,擺脫手工作坊的模式,李伯陽就有把握真正改變這個時代山民們的處境。
畢竟從鬼方國的情況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個世界並非沒有打鐵技藝,缺的只是鋼鐵的規模罷了。
一旦有了穩定的鐵錠產出,李伯陽就能夠在百地群山的範圍內,真正推廣各種結實耐用的農具。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有李伯陽一個人掌握著核心科技。
當然了,這一切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李伯陽先找到一條能夠穩定產出礦石的礦脈。
這有點難度,但並不算高。
真正讓李伯陽頭疼的是,如何合理化地將礦石運進李家村,而不是在半路就被別的村子或山民給截胡了。
在這個蠻荒時代,人性永遠都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
尤其是在大家都餓著肚子的情況下,什麼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
“雖然是一點點看著這個水庫建立起來的……”
“但不管看多少次,果然還是和第一次一樣那麼令人震撼。”
無聲無息之間,赤色的獵豹從空中落下,然後在落地的瞬間化作一隻嬌小的狸貓。
“這就是智慧的力量,群體的力量,文明的力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