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教你們修仙

第367章 神通才是第一生產力(23)

轉眼間,日暮西斜。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家,李伯陽也出現在了通往李家村的道路上。

距離當初“南海之災”的大基建,已經過去了三年多。

在【息壤】的幫助下,如今的百地群山不僅打通了前往各個村落的道路,就連道路的寬度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儘管還比不上李伯陽印象中,那種八、九輛汽車並行的主幹道。

但看著那些在道路上奔襲的青銅馬車,李伯陽還是不禁流露出了一絲笑容。

那些馬車當然不是真正的馬車。

它們是將青銅馬的四肢更換為輪轂之後的一種特殊青銅獸。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了。

李家村的啟蒙課堂早就不再侷限於幾十人的規模了。

附近的村子為了方便接送孩子們,專門集資搞了一批青銅馬車,只在早上和晚上的時候使用。

有一句話說得好,創意這種東西一旦冒出來就很容易普及。

從一開始專門用於接送孩子們的青銅牙豚·板車。

再到如今類似於公交汽車一樣,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發車的青銅馬車。

李伯陽未曾預料到的“公共交通網路”。

不知不覺間就已經成型了,並且全程沒有他的干涉。

尤其是在青銅貨幣體系完善之後,這些青銅馬車甚至有了專門的山民進行運營。

除了常用的趕集路線之外,每每有船隻靠近碼頭的時候,也會有大量的青銅馬車進行物資運輸。

能夠在短短兩、三年之間發展出如此規模的交通網路。

受到巫咸啟發而誕生的青銅貨幣體系,毋庸置疑的居功至偉。

如果說之前李伯陽對度量衡、文字和思想的統一,只是在百地群山撒下了一顆文明的種子。

那麼青銅貨幣體系的誕生,就是在給這顆種子堆肥。

毫不誇張的說一句,單論文明程度的話。

當前的百地群山除了沒有名義上的共主、至高統治者之外。

無論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它都已經無限接近於封建社會的底線了。

至於為什麼還沒有達到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標準?

那只是單純人口不足的問題,與其它無關。

在如今的百地群山,人口超萬人規模的鎮子大概有七、八個,數千人的大型村子也有好幾十個。

再加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小村落、小村子,整個百地群山的上限也就五十萬左右。

這放在李伯陽前世的二十一世紀。

僅僅只是一個稍微大一點的縣城人口規模。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是一個神話真實存在的世界。

在人口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神通法術可以加速一個文明的誕生和成型。

別的不說,單單李伯陽現在推廣的“一個村子、一個產業”的文明模式,就極大地豐富了百地群山的物資供應。

從最基礎的衣食住行,再到稍微高階一點的學習、技能、安全、公平、秩序、乃至於對各種美好事物的渴求。

百地群山正在一點點擺脫原始的生理需求,開始有了對生命質量的追求。

由“餓不死”到“活得好”。

這短短十幾年間的變化,都是李伯陽帶來的。

更重要的是,當一切的基礎打下之後,各種新事物將會源源不斷的冒出頭來。

李伯陽期待著山民們帶給自己的驚喜,期待著百地群山進入一個技術創新、文明昌盛的新時代。

“今年的種子,好像比往年長得更好了?”

看著道路兩側那呈梯田狀分佈的水稻,李伯陽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變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