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靖明

第75章 京衛武學

大明主要實行的是衛所制度以及武官世襲制度,這就導致了擁有軍籍的戶口和武官職位的人可以世代相傳。

為了確保這些軍籍戶口的人員和武將的整體素質,提高他們的整體軍事素養以及文化儲備,就不得不專門來設定“武學”來進行培養和教育。

可以說大明的京衛武學教育也是官學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武學衚衕主要位於祿米倉北側,朝內南小街東側。

建文四年朝廷在此始置京衛武學,永樂時期,將此事兒中罷,正統六年復設。後面逐漸置各衛武軍,設官如儒學之制。

譬如京衛武學設教授一人,從九品;訓導一人。

衛武學設教授一人;訓導二人或一人。

掌教京衛、各衛幼官及應襲舍人與武生,以待科舉、武舉、會舉,而聽於兵部。

其無武學者,凡諸武生則隸儒學。

正統六年三月,御史朱鑑曾上《請開設京衛武學疏》,內言:

成國公朱勇等揀選到弓馬慣熟幼官一百員,銓選教官訓教《歷代臣鑑》及《武經》等書……又該本官推訪到曾經戰陳勇敢當先都指揮、指揮、千百戶等官紀廣等五十一員……

訓導楊義等六員,前去行在前軍都督府兩傍空屋內,各另立學分教……

計議在京亦合開設武學,頒降印信,立學規之典,興武舉之科,議官制,定員名,訪保學問淵源者以總其綱,學術醇正者以分其目。

自公、侯、伯、都督以下等官應襲兒男及敦敏英俊幼官,選送武學,習讀《歷代臣鑑》等書,講明《武經》《孫》《吳》等法。

施行方法是每年一小比,三年一大比。如有弓馬慣熟,兵法精通,智謀宏遠,文武雙全者,量加升賞,錄名聽用。

爾後嘉靖朝時,兵部又言:

“國朝武學設在京城東偏,規模狹小,較閱弗稱。

請以皇城西隅大興隆廢寺,因其廨宇,稍加拓飾,改創齋舍,移武學於此。”

自此京衛武學規模再一次擴大,來到頂峰。

這一屆京衛武學不同於以往,竟然同時產生出了兩位佼佼者,這兩人武學、武藝均不相上下,一時如何定魁首倒讓兵部犯了難。

最近邊帥戚繼光進京,京城裡是傳的沸沸揚揚,譚綸索性大手一揮,定下評比的最後一天主考官就是戚繼光。

一來戚繼光本人武藝高強,且御虜抗倭,威震南北,經驗豐富,由他主裁,是再合適不過了。

二來他近日要總督改制京營,正是皇帝與內閣眼前的紅人,由他拍案定筆,既能服人,也能讓那些勳貴不敢來找麻煩,可謂是一舉兩得。

戚繼光與譚綸是老搭檔,兩人關係非比尋常,對於譚綸說的這件事,戚繼光自然也是欣然答應。

京衛武學選拔一共是兩日,第一日是文試,第二日是武試。

文試考核內容主要是各代兵法大家的軍事著作,兩位佼佼者分別是駱思恭與劉大鑌。

因為劉大鑌字寫的難看,所以文試上暫時被駱思恭小壓一頭。

轉眼來到第二日武試,只見校場上八九十人聚集在一起,人頭攢動,喧譁聲不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