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和前後態度變化,大家都知道,應該和與淮安府回信有關。
既然已經說開了。劉天華也不再推辭。
當即答覆下來,這典史一職,想來暫代做做也無妨。
“好!大家舉杯同祝劉典史...”
李廣和也像是鬆了一口氣,舉杯提議道。
何建強、錢為民,也都為劉天華感到高興。
雖然他們目前在職務上,都是劉天華高,
但他們都知道劉天華真實實力及才能。知道這職務只是他在仕途上,一個開始而已...
......
等散席之後,李廣和又單獨把劉天華留下來。
“劉典史,聽說你家,是從爺爺輩,才遷居本縣大興村?”
“是的,縣尊這是...”
劉天華之前真不知道這些,直到有一次,薛伯聊天時,無意提到此事。
“我就是隨便問問,貴府祖上在淮安府,可有親友啥的嗎?”
“這個我還真不知道...”
劉天華老實答道。
“哦!是這樣...\"
李廣和稍微有些失望,但接著又笑著說道:
“剛收到淮安府迴文,誇讚本縣剿滅慣匪,並已按律上報朝廷。但在信的末尾,提到讓你儘快,趕到淮安府。楊知府想見見你。劉典史啊,機會難得啊...”
李廣和親暱的拍了拍了劉天華的肩頭,一副你懂得的表情。
“多謝縣尊提攜,在知府面前,我知道該怎麼說...”
“哈哈,好,孺子可教!你如此年輕,有我大力協助,未來前途定不可限量...”
兩人就在這幾句話中,達成一致。
......
楊國昌把捷報發出後,也在焦急地等著江東州,州牧王仁山的訊息。
大華朝天下共有十八個州、省,以及兩個邊疆都護府。
江東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在全國範圍,也算是一位較大的州府,且算富裕之地。
但因這些年,北方契丹,西部黨項多次入侵大華,
朝廷連年對外戰爭,不僅頻繁徵兵,還攤派各種苛捐雜稅。
導致江東州現在,人丁凋敝,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楊國昌是大華康賢三年,二甲進士,今年剛滿三十歲。
楊家在京城也算是大家族,其先祖楊老令公。
跟隨大華朝開國皇帝趙恆山,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鎮北侯。
其後代楊家兒郎,替朝廷世代鎮守在長城一線,以抵禦北方契丹蠻族。
雖然他們家世代忠良,為大華朝立下無數汗馬功勞。
但大華立國之初,為防止武將造反,開國皇帝趙恆山,就開始推行了文貴武輕的國策。
隨著立國百年下來,這一政策使得武人地位,在朝廷裡,越來越低。
很多武將即使在戰場流血流汗,拼死廝殺,立下無數戰功。
到了朝廷上,經常被文官一句輕飄飄的話語,就帶過去了。
因是武將世家,楊家同樣受盡委屈。
到了楊國昌父親一代,在眾多兒孫中,發現小兒子楊國昌,從小天資聰明。
為了打破楊府只出武將,不出文人的局面,更為了楊家今後的出路。
其父鎮北侯楊華,賣盡老臉,多次備下重禮。
求到當代八賢之一,太原三槐王氏之後,大華朝大儒王柯舜。
請其教授楊國昌讀書。
而王柯舜以文武不疏,閉門不見。
只到鎮北侯來了三次之後,因被其真誠打動,這次收下楊國昌為弟子。
而楊國昌也終於不負家族眾望。
一舉考中進士,讓楊府上下,揚眉吐氣。
鎮北侯更是大擺三天流水席,痛快的大醉一場。
現在淮安府在他治理之下,也只能算中規中矩,沒啥特別的亮點。
“世事艱難啊,也不知父親他們,在雁門關情況怎樣了!”
楊國昌遙望北方,自言自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