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就已經出現玉米。
從王象晉的《群芳譜》中可以得知,玉米曾作為進貢之物,而明代時西域諸國與明朝政府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聯絡,雲南地區則採用羈縻統治,與中央政府聯絡不緊密,且很長時間內沒有進貢記錄。
因此,可以推斷玉米是從西域一線以貢品的形式傳入中國,並逐漸從宮廷流入民間。
但在明朝卻沒有普及開來。
主要還是因為作物適應性問題。
玉米作為一種外來作物,其在原產地的生長條件與中國地區存在較大差別。
正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玉米在剛剛傳入中國時,可能因為品種尚未適應中國的氣候和土壤,導致口感糟糕,甚至比不上芡實,產量也並非十分可觀。
在明代的諸多典籍中,對玉米的口味有不少負面描述,這使得明朝百姓對其輕視,不願大面積種植。
除外還有政治環境的影響。
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明朝嘉靖年間,此時雖然明朝政局穩定,但南方各地已出現頻繁的民變,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量百姓失去土地,稅賦壓力沉重。
在這種情況下,百姓們為了維持生活,必須確保糧食產量,不敢輕易在玉米這種新作物上冒險。
由於沒有大面積播種,玉米的品種迭代緩慢,直到明朝末年,其產量和味道依然比不上中國本土的糧食作物,這也是明代玉米存在感稀薄的重要原因。
直到清朝中期,貧苦百姓發現了玉米耐貯、飽腹感強的特點,才開始廣泛種植。
隨著中國的移民浪潮,玉米被推廣到全國各地,最終成為百姓餐桌上常見的主食。
若是明中期就能將玉米普及開來,說不定如今崇禎時期的明朝,又是其他不一樣的結局。
而此時的武長風雖然開寶箱沒有開到玉米,但他堅信,一定開到!
用數量去博取機率,開到玉米種子,也是早晚的事。
武長風在外面逛了一圈,便騎馬回堡。
來到鐵匠坊。
便見工棚之外一根粗大的木樁矗立著,上面捆綁著一個饑民,此人渾身佈滿鞭笞的傷痕,顯得狼狽不堪。
武長風微微皺眉,目光轉向隨行的張衡,眼神中透露出詢問之意。
張衡連忙解釋道:“大人,牛六上報說,這傢伙懶惰成性,只知吃飯,卻不肯幹活,還敢頂嘴。按照咱們的規矩,便教訓了他一番。”
武長風點點頭:“理應如此,以儆效尤。”
對待這些流寇,無需客氣。給了他們學習手藝的機會,卻還不知收斂,必須以強硬的高壓政策來對待。
武長風接著又說了一句:“將其退回,重新選一個饑民進入鐵匠坊。”
機會只給他們一次,不知道珍惜就滾回去。
進入鐵匠棚子。
熱氣滾滾,鋪面而來。
這幾天,牛六一直帶人研究鍛造鉚接鎖甲手套。
如今已經有成果。
武長風看見牛六用鐵錠做了一根直徑1.5厘米不到,長一米的圓鐵棒。
在一頭用鑽弓鑽了個洞,做成了一個工具。
然後讓學徒把鐵錠燒熔後打成了鐵絲。
接著把鐵絲從鐵棒上的那個孔穿進去用鉗子固定,然後把鐵絲一圈圈用力纏繞在鐵棒上。
等冷卻後就把鐵絲圈取下來,用鐵剪剪成一個個開口鐵環。
接著鐵匠讓裁縫大量做了一個用多層麻布縫在一起的不分指的手套,只有一個大拇指獨立的那種。
下一步,鐵匠讓沒事幹的孩童用小錘子把開口鐵環的兩端打薄,然後用小鑽弓給兩端鑽上孔,最後又做了一條更細的鐵絲,一個個剪斷成了小鉚釘。
然後把這些東西按照手套的尺寸編起來,燒紅,整體火。
再讓堡內的婦人縫好,固定。
這位鐵匠牛六就做了一副帶內襯的鉚接鎖甲手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