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長風心中早有預料,舜鄉堡畢竟是內地的墩堡,承平日久,製作鳥銃也是這幾年的事情。
但是預料歸預料,聽到能夠打製鳥銃的工匠人數之時,武長風還是不自覺的皺起了眉頭。
現在的軍中的三眼銃必須儘快全部換裝成鳥銃,重新革新戰法。
原先使用三眼銃是因為只需要面對缺少衣甲的流寇,自然是夠用。
但是在不久的未來,崇禎十一年時,清軍第二次再度入口,逼近北京城。
在原本的時空裡賀人龍和曹變蛟等一眾處於陝西的將校,都跟隨著孫傳庭北上勤王。
到時候他恐怕也要要帶兵加入勤王的部隊,到時候勢必和清軍交戰。
清軍衝陣甲兵皆穿戴三層重甲,三眼銃威力太小,哪怕是近距離都難以穿透清軍的甲胃。
三眼銃的優劣點都極為突出,但是總得來說劣勢更大。
三眼銃的瞬間火力雖強,但是威力太小,射程太近,而且最重要的是後繼無力。
一旦放完,基本上正常戰事無法再進行二次裝填。
所以儘早換裝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續航能力更為優越的鳥銃是大勢所趨。
之前武長風之所以不使用鳥銃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軍中調撥下來的大部分鳥銃都太過於劣質,基本上都達不到合格的標準。
官吏剋扣工料,工匠貧苦無心,基本上每一杆鳥銃的銃管薄厚都不一樣,槍膛的寬窄也不一樣。
一些鳥銃的鉛彈在出膛後彈飛無力,威力和射程根本不達標,最關鍵的是還極為容易炸膛,炸傷射手。
一開始調撥的那一批鳥銃,武長風還是使了銀錢的,專門取了一批好一些的鳥銃,但是最後還是出現了不少炸膛的情況。
一部分的鳥銃,甚至由於後膛封閉不嚴,還會洩露火藥氣體。
激起的火星在開槍的時候濺落在了持銃士兵的手上和臉上造成傷害。
現在在武長風麾下的銃兵部隊之中,還有不少的手上和臉上有火藥灼燒造成的傷疤。
歷史上很多明軍使用鳥銃炸膛,當時人對使用鳥銃基本都有頗為畏懼
使用三眼銃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妥協。
現如今舜鄉堡有了自己的軍器局,武長風便不準備再妥協了。
工匠不夠,那就自己培養。
鳥銃難造,那就革新技術。
一般來說,製作一杆鳥銃就需要花費一名工匠近一月的時間。
現在整個軍器局之中只有二三十餘名軍匠會做鳥銃,就算是按多的算三十人,那麼一個月算下來也不過三十杆,一年也才三百六十杆。
武長風預計改革軍制,軍中鳥銃手的比例起碼要在三成,也就是每一局中設一鳥銃旗。
一局中有一百一十二人,一旗是三十七人,一個局起碼就要三十七杆鳥銃。
當然,這些武器裝備也可以讓勁勇堡來協助。
但武長風更像讓舜鄉堡自力更生。
五年以後都是崇禎十五年了,到時候別說黃瓜菜了,什麼都沒了。
李自成那個時候都快改稱號叫做新順王了。
松錦之戰也都打了快兩年的時間,已經到了分出勝負的關鍵時候了。
武長風自然是不可能等這麼長的時間,軍器局在鳥銃之上的產量必須要提高,而且這件事迫在眉睫。
現在留給武長風的時間並不多,差不多隻有一年半載的時間。
第二次入口之戰是在崇禎十一年的九月底展開,勤王令是十月份發下的,洪承疇、孫傳庭兩人皆是收到詔書赴京勤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