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現代大國

第79章 火繩槍的初步研發

明朝之後,大清弄丟了太多東西了。

魏昶君正在南洛鎮翻看現代回信,現代告知了關於火繩槍的來源歷史。

1597年時魯密國派遣使者進獻火繩槍,晚明火器專家趙世禎提出仿造方案,他出資召集工匠,造出了比鳥嘴銃射距更遠的火繩槍,也叫魯密銃。

而後魯密銃升級射距和威力並於萬曆三十年透過兵部,工部,刑部試驗,看來是準備大量生產,傳於邊鎮,但終究毀於內政和安逸,無人在意,火繩槍為此廢棄。

大明有好幾次火器大爆發,追趕西方,但全部沒能跟上。

嗚呼哀哉。

南洛道觀前是火器營,火器營坊長叫劉方,乃是莒州保庵錄從牙市購買的鐵匠奴僕,如今他脫離了奴籍,分了房屋住所田地,每月有精米鮮肉,孩子免費進私塾上學,生病的老人也有棉衣,這讓劉方感激涕零。

魏昶君抵達時,劉方率三十八名鐵匠跪在地上,久久不起身。

這些鐵匠有流民,有從青州府掠奪的,還有購買的僕役,最初他們惶恐不安,直到抵達落石村之後才知自己真入桃源。

“劉方,接下來你記,吾欲率諸位製作新型鳥銃。”魏昶君開口,他讓所有鐵匠予以旁聽輔助,燒爐子,準備製作。

“銃管制作需三層鐵管。”魏昶君下令,劉方開始敲打,他將精鐵捲成三張鐵管,之後緊閉貼合,而後使用鋼鑽將鐵管鑽成內壁平滑薄厚均勻的銃管,這一步極其重要,極考驗手藝,不可差池半分,不然會出現彈丸無力卡彈問題,這種鑽銃技術這作坊只有三人能做到。

“製作照門和準星,大明鳥銃雖好,但只有嫻熟的弓手才能把持射中,所以新鳥銃需修改準星,於槍管前方製作凸起倒梯形瞄準裝置,在鳥銃尾部製作原型小紐裝置,此乃照門。”

“鳥銃手作戰前第一觀看照門,第二觀看準星,第三遂對準目標,即可完成瞄準,提高準確率。”魏昶君解釋,他畫出示意圖。

在場鐵匠思索片刻便驚歎開始敲打,劉方一邊敲一邊讚許:“以往鳥銃不過憑藉弓感,離近射擊方可瞄準,而現在有了準星,哪怕普通人經以訓練也將為神射手。”

“需知道,鳥銃手作戰環境惡劣,多戰場,環境潮溼,往後多年天氣惡寒,所以對鳥銃的火藥防潮極其關鍵,所以要在鳥銃管制作一個火藥池蓋。”

“在銃管火藥池上加裝一個可自由開關密封合攏鐵管,當行軍時,鳥銃手將火藥蓋關閉,防止火藥潮溼或掉落。”

魏昶君再次繪製圖,這些都是現代搜尋各地鳥銃和火繩槍歷史,又經已研究訓練,最終得到資料,堪稱一鳴驚人。

在軍事戰場上,該鳥銃成群出現時,可謂是非凡絕塵新武。

“此設甚驚,若如此鳥銃可多儲存,大明鳥銃多壞,原因都是火藥和銃管鏽跡斑駁,質量裂痕,缺乏保養。”劉方感嘆一番,而後開始製作火藥鐵蓋。

作坊內,鐵匠都圍成一圈,一個個目光驚奇看著魏昶君,誰也沒想到里長居然如此大才,此等也嫻熟為之。

鳥銃有沒有保險,明末鳥銃是在蛇杆加裝一個固定銷卡住,當鳥銃手射擊目標,只有從固定銷拔下蛇杆,才能點燃射擊,但這樣操作起來太麻煩,需要好幾個步驟才能瞄準射擊,每分鐘頂多兩發子彈。

所以現代各部門在鳥銃固定銷步驟思考許久,最終現代槍械和西方初代獵槍,最初提出了初代扳機和自動固定銷。

“在槍管內部安裝金屬簧片,用於支撐蛇杆,蛇杆一面夾著火繩,一面夾著火藥池,下官配備小槓桿,鳥銃手只需要使用扳機,彈簧將自動復位,做好下一次點火準備。”

這一步稍繁瑣,涉及到了彈簧推動扳機點燃火繩。

魏昶君畫出示意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