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現代大國

第60章 一鳴驚莒州

這是策問!

詢問對策,真正開始考驗考生。

一時間貢院考場,聲音寂靜起來,很多人陷入沉思。

魏昶君筆墨未停,他開始書寫。

「吾有感,《資治通鑑有云》所謂漢宣帝被匪患難,因勃海左右郡災歲飢餓,盜賊並起,和解」

「丞相御史舉薦龔遂」

「帝問,龔言,勃海孤遠,未曾被聖人教化,其民被各種困頓飢寒把持,而官吏不體恤百姓,如此匪患成群,而不知皇也」

「若想民心安定,需要財帛,時間,政令,三管齊下」

魏昶君開始點題。

面對提學官問如何治理大明亂象,魏昶君答題是,他先引用了資治通鑑一個故事,那就是漢宣帝治理勃海盜賊,啟動了一個叫龔遂的官吏,此官吏要求財帛,時間,政策支援,如此他便有能力讓勃海盜賊消失。

然後魏昶君開始承題,也就是告知考官他的策論。

「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各以口率種樹畜養。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該承題的意思是面對那些若匪患嚴重之地,驅散當地官吏,重新設定新官吏,於百姓選舉新的官員。

「而後罷免一切追捕盜賊的縣衙」

「同時對災民和盜賊說,只要是拿著鋤頭和鐮刀的便是良民,而拿著鋒銳武器的則是盜賊,會面臨追捕」

「於盜賊惶恐,解散,放武,拿鋤」

「而後開倉放糧,取糧備荒,親自賑災,防止小吏貪汙吸賄」

「下令讓各地官員以身作則帶領百姓開始開墾,挖掘,賣刀買牛,注重農桑為主」

如此勃海小吏治,大守天地民,勃海貧民開始有牲畜積,糧草積,監訟消止。

承題代表講解如何治理。

而接下來破題則是最後一步。

魏昶君認真書寫,反正自己給大明出再多的錦囊妙策,大明朝也會走向滅亡,因為土地兼併太嚴重。

「其有三點,其一,做事條例緩進,瞭解各事危機」

「其二,定義危機為何,將流寇當成民眾,獲得民心」

「其三,只要能讓百姓富足,可做一切,如此此地才可治理」

魏昶君這次策論寫的很認真,之前對策他寫的花團錦簇,但那是給考官看的,而現在給提學官看,他寫的全是實打實的策論。

現在他遞交試卷,平靜走出考場,其他學舍很多學子還在皺眉思索,思考如何寫的花團錦簇,魏昶君已提著大包小包回到客棧。

夜深。

提學官陳牧茗煩躁看著考生試卷,他一一搖頭:‘花團錦簇,毫無作為,只知道聖賢之理!’“然大明亂象,如何解決,毫無回答。”

直到陳牧茗拿起縣考第一,魏昶君試卷,這一刻他整個人怔住,忍不住興起,大聲叫好。

官員獨立思考之路答題。

還有勃海小吏治事錄答題策論。

周圍考官紛紛圍了上來,有老朽神情怪異:“好一個奇才,此人若治理一方,絕為大才!”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