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之內,朱元璋坐在桌案之前,諸多記憶湧上心頭。
上輩子自己就嫌棄儒生,太過於會用春秋筆法。
對自己的經歷,粉飾的太多。
自己明明就是一個窮苦出身的人,非要給自己整出一些天降異象什麼的出來。
還把自己的過往,進行了很多美飾,弄得好像自己多光鮮,就像是天生就該當皇帝,很多事都很容易一樣。
所以,在洪武十一年讓吳良擴建改造皇陵後,親自撰寫了碑文,代替原來由宋濂寫的碑文。
在現代時,那碑還立於皇陵之前,成為了後世人認識自己的一大準確資料。
因為這碑文,乃是自己親手撰寫,所以在後來,被人稱之為《御製皇陵碑》。
碑文的內容在心間流淌而過,朱元璋提筆書寫,一筆一劃的楷書,落在紙上——
孝子皇帝元璋謹述:洪武八年春正月,帶諸子祭拜皇陵,但見蒼顏皓首,忽思往日之艱辛。
況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特述艱難、明昌運,俾世代見之。
其辭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旁徨,俄爾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閤家守喪。
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
值天無雨,遺蝗騰翔,里人缺食,草木為糧。
予亦何有,心驚若狂,乃與兄計,如何是常?兄雲去此,各度凶荒。
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兄弟異路,哀慟遙蒼。
汪氏老母,為我籌量,遣子相送,備醴馨香,空門禮佛,出入僧房……
橫平豎直的楷書,恭恭敬敬的一個接著一個的落在紙上,往事隨著文字一一浮現。
思及親人,與往昔的苦難歲月,朱元璋思緒翻湧,禁不住紅了眼眶……
中途朱元璋數次放下筆,以袖擦拭眼淚。
最終方才完成。
朱標,朱棡,朱棣幾人前來觀看,很快也各自落淚。
父皇的苦難經歷,他們早就聽父皇講述過,可此時看到父皇將這些書寫出來,還是禁不住為父皇而難受。
更覺父皇創業之艱辛……
朱元璋知道,自己想要透過這些,讓後世子孫,牢記自己這個當祖宗的開國皇帝生活之不易,創業之艱辛,讓他們勵精圖治,發奮圖強的想法失敗了。
後世當皇帝的奇葩子孫太多了!鬥蛐蛐的,被文臣忽悠成傻子給文臣當孝子的,求仙問道的,吃春藥把自己吃死的,幾十年不朝,徹底擺爛的……
如今,他已經不指望這碑文,能對後世子孫起到什麼教育意義了。
能留存到後世,讓後人知道一個沒有被神話過的自己,也算是很不錯了。
如此想著,看到了太子朱標幾個人的反應,朱元璋臉上倒是露出了一抹笑容。
不提太過於久遠的事,眼前效果倒是挺不錯的……
碑文交給數個高手匠人抓緊時間製作。
兩天之後,舉行儀式將之立於皇陵神道南端西側,在其東側十幾丈的地方為無字碑。
那些在此之前,很多心中嘲笑朱元璋不自量力,等著看朱元璋笑話的文臣。
在見到了碑文後,很多都收起了這個心思。
論起文筆,論起用典等諸多方面,皇帝的這碑文確實比不上宋濂,但卻勝在一片真情。
唯一讓人為之擔憂的是,皇帝將其卑微出身,貧寒經歷全都如此直白的寫出來,今後怕不是要被世人所輕視……
……
兩天之後,船隊浩浩蕩蕩離開了臨淮,朝著應天而去。
洪武皇帝結束了這次的中都之行。
坐在船艙內的朱元璋,一個人獨處時顯得愁眉苦臉。
不是覺得這次中都城的事情,處理的不夠好,留下了什麼遺憾。
而是在想,回宮之後該如何面對自己妹子。
自己之前為了說服妹子,讓她同意讓老二老三老四幾個傢伙去中都城當臥底。
可是向妹子保證了,絕對不會讓幾個臭小子出危險。
結果,一直到現在,幾個傢伙手上臉上的乾裂口子等痕跡,都還沒有徹底消失。
這讓老朱一時間心中有些忐忑。
如此想了一陣兒,朱元璋的愁眉苦臉消失不見。
被自信所取代。
自己不必自己嚇自己,妹子是深明大義的人,絕對不會因為這些,就把自己怎麼樣。
再說,這幾個臭小子,不都囫圇著回來了嗎?
妹子肯定不會怪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