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主張全面革新財稅制度。如青苗法,旨在為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助其度過青黃不接之時,同時也為國家增加財政收入;
市易法,試圖加強國家對商業的調控,平抑物價,穩定市場。
在軍事上,保甲法與將兵法並行,期望能重振趙宋王朝的軍備,提升宋軍的戰鬥力。
舊黨以司馬光等為代表,他們憂心於,變法過速,可能引發社會動盪。
在他們看來,祖宗之法雖有其弊,但歷經歲月沉澱,已與趙宋王朝的社會肌理緊密相連。
而且,青苗法在推行過程中,部分地方官員為求政績,強制農民借貸,致使不少農戶不堪重負,反而陷入更深的困境;市易法也因觸動了諸多富商巨賈的利益,遭到強烈抵制,擾亂了原本相對穩定的商業秩序。
舊黨人士認為,應在遵循舊制的基礎上,徐徐圖之,以溫和的改良方式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注重民生的安定與傳統秩序的維護。
於是,朝堂之上,雙方你來我往,爭論不休,政令亦隨之反覆無常。
演變到現在,新黨和舊黨已經發展到了,水火不容,有你沒我,幾乎不能共存的地步。
趙宋王朝就在新舊兩黨的拉扯與博弈中,蹣跚前行,其命運也在這無休止的黨爭漩渦裡,逐漸走向未知的方向。
而民間百姓只能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局下艱難求生,他們期盼著朝堂之上能早日尋得一條真正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的道路。
在鄭顯肅看來,新黨空有變革之心,但他們卻不得其法,而且,王安石搞出來的新法,本身就存在著巨大的問題,可他們卻死不悔改,就是一味地想要鬥倒舊黨,強行推動這些存在著嚴重問題的新法。
而趙俁的《土地改革疏》,則看起來很可行。
關鍵,趙俁提出,此法需先在京畿地區試驗三年,成功了,再推廣;不成功的話,就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直至確定此法確實可行,再推廣。
這表明,趙俁既想變革,想讓趙宋王朝強大起來,又兼顧了舊黨提出來的以溫和的改良方式進行改革的理念。
鄭顯肅不著痕跡地看了趙俁一眼:“既能以新銳的眼光與果敢的氣魄進行土地改革,又能以審慎周全的態度先試點再推廣,平衡各方利益與理念。若莘王是皇帝,新黨與舊黨之爭或可消除,朝堂上的明爭暗鬥亦可漸漸消弭,恁地時,大臣或將心力凝聚於如何使我大宋真正昌盛,而非深陷黨爭的泥沼……”
一個多時辰後,在趙俁和鄭顯肅的通力合作之下,《土地改革疏》圓滿完成。
趙俁不吝誇讚:“押班好文采,佩服。”
鄭顯肅謙虛道:“大王謬讚,不耽誤大王大事,奴婢便心滿意足矣。”
趙俁擺擺手:“押班無須過謙,本王只是傷了手腕,並未傷及頭腦,豈能看不出押班之才?”
趙俁如此直白的讚美,讓鄭顯肅有點不適應,但同時也讓鄭顯肅竊喜不已!她苦讀經史,為的不就是有權貴欣賞她的才華,帶挈她嗎?趙俁雖然沒多大權力,但他畢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王爺,在有關皇家的事上,還是能說得上話的。
趙俁又成功引起了向太后的注意,今後沒準會成為向太后跟前的紅人。
如果真是如此,有趙俁為鄭顯肅美言,對鄭顯肅肯定有好處。
這也是鄭顯肅願意出手幫助趙俁的最主要原因。
如今,趙俁的話已經證明,他很欣賞鄭顯肅。
只不過,鄭顯肅萬萬沒想到,趙俁語氣一轉,竟然直言不諱地說:
“押班實對本王之心,既見押班,雲胡不喜,本王想求太后賜婚,教押班做本王王妃,不知押班意下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