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總體上講大多數愛爾蘭人還是比較正常,願意安心工作,也沒那麼多奇奇怪怪的毛病,確確實實地為奧地利帝國建設作出了貢獻。
否則救援行動也不可能持續到現在,問題主要是集中在環境惡劣的殖民地,相對發達的奧地利帝國本土愛爾蘭移民還是很守規矩的。
然而隨著拓荒期的結束和機械的應用,奧地利帝國內部對純粹廉價勞動力的需求正在下降,換句話說就是使用、管理、歸化愛爾蘭人的成本太高。
使用愛爾蘭人不如使用奧地利帝國的其他民族,而且使用愛爾蘭人還有很多隱患。
尤其是在軍事安全方面,由於奧地利帝國和英國的關係很差,再加上雙方經常發生輿論戰,很多奧地利人都對英國人有敵對情緒,他們自然很難信任從“英國”來的愛爾蘭人。
此外英國人雖然不在乎愛爾蘭人去哪裡,甚至不在乎他們的死活,但英國人也並不希望奧地利帝國能辦成任何事情。
對於奧地利帝國的救援行動,英國政府一直是百般阻撓,這就導致了奧地利帝國所能提供的救助進一步減少。
而在救助量減少的同時愛爾蘭島上的情況正在進一步惡化,由於與神聖同盟簽訂了停戰協議英國政府也終於能騰出手收拾愛爾蘭島上的游擊隊。
愛爾蘭游擊隊很堅定也很勇敢,但很不幸的是他們面對的是此時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而且雖然在愛爾蘭島上,但愛爾蘭人卻缺乏游擊戰的基礎。
愛爾蘭的民眾太窮,再加上大饑荒導致愛爾蘭游擊隊的補給完全靠打劫英國農場主或者是搶劫本地居民僅存的口糧。
這樣的做法自然長久不了,無法團結足夠多的力量,甚至還把人推向了英國政府一方。
結果就是孤軍奮戰的游擊隊一個接一個地被殲滅,而游擊隊的數量越少對英國人來說壓力就越小。
經過數年的戰爭,英國人已經基本掃平了愛爾蘭上的游擊隊,僅有少部分躲進了沼澤、山地才得以苟延殘喘。
戰爭的破壞導致愛爾蘭島上的糧食和牲畜減產,但英國政府和商人可不會減少進口數量,更不會給愛爾蘭人留下什麼補貼。
更多的愛爾蘭人因走投無路而不得不考慮遠走他鄉,而他們的第一目的地並不是一直在伸出援手的奧地利帝國,而是所謂的新大陸。
這一方面是由於英美幾百年的持續宣傳,讓愛爾蘭人覺得那是一塊美好、富裕且平等的大陸。
在英美的宣傳中北美是“新世界”、“應許之地”,充滿了機會與機遇。
另一方面則是出於自身考慮,法國、奧地利雖然都是天主教國家,但是語言不通,融入困難。
同樣也是因為語言問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國雖然也都是天主教國家,甚至還許諾了免費的土地和救濟,但是通常也不在愛爾蘭人的考慮範圍內。
不過愛爾蘭人不去南美的原因也不只是語言問題,南美洲在當時歐洲人的印象中極差,甚至僅次於非洲。
貧窮、落後和動盪是人們的刻板印象,愛爾蘭人看當時的南美,與現代人看電信詐騙的發源地一般,根本不相信對方的承諾。
此外就是交通問題,北大西洋的航線比較成熟,有著信風和洋流的加持讓船隻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往返兩大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